2.法國的心理學錯誤和缺乏遠見
在法國犯下的許多心理學錯誤中,對和平的幻覺是最嚴重之一。所以,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忽視了對戰爭的準備,甚至反對通過三年製兵役的法案。在此期間,德國持續上升的威脅態勢使得危險慢慢地向我們靠近。盡管這樣,還沒能引起我們大多數統治者的足夠重視,他們堅信戰火絕不會在歐洲的這一文明時期燃起,甚至到了宣戰的緊要關頭,多數內閣大臣還對三年製兵役法案投反對票。當德國的戰備鞏固得越來越強大時,法國人還在幻想著世界和平。
此外,法國統治者還堅信,即使戰爭爆發,戰火也會很快熄滅,因為那些先進的現代武器——機關槍、大炮、炸彈——能夠迅速地決出勝敗。他們認為,征兵製會將18-46歲的健全男子全部抽調出來,這對社會生活和國家經濟造成大大的損害,貧困將會威脅各個交戰國。
曆史事實表明,以上的推斷是絲毫不切合實際的。戰爭往往不能迅速終結,而是更可能持續很久——就像英國外交大臣克鬆(Lord Curzon)對英國的誌願兵們說的:他們還要在祖國外邊過很多個聖誕節,盡管預測與現實有諸多的不符,人們也早已經適應了新的環境。老人、婦女和兒童勇敢地挑起了男人的擔子,積極勞動為國家製造生存資料,盡管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節奏慢了下來,但卻並沒有停止。
另外,法國統治者還普遍認為,僅僅通過一兩場大的戰役就能決定交戰雙方的命運,因為那將牽涉大量作戰人員。然而恰恰相反,這一場戰爭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很少有大規模的戰役,隻有非常頻繁的小規模衝突。
戰爭中的種種暴行很少被學者們預見,但在我看來,這些並非難以預料。很久之前,我已經在《政治心理學》一書中就這場正在迫近且避免不了的戰爭寫道:
“我們不要忘記,這和許多載入史冊的戰爭一樣,是終極的鬥爭。同樣,它也會使得交戰國中的一方永遠地消失。在這場戰爭中,將會湧現許多可怕、殘酷的行徑,整座整座的村落都將被徹底毀滅,不會剩下一幢房子、一棵樹乃至一個人。”
我堅信當時戰爭一觸即發,於是在那本書中寫道:
“讓我們銘記這一切,以此教育子女、訓練士兵,讓我們不再相信那些關於和平、博愛和其他廢話——當穆罕默德二世摧毀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時,那些拜占庭人正是那麼誇誇其談的。”
法國前外交大臣阿諾托(M.Hanotanx)也指出了數量眾多的統治階級自戰爭爆發以來犯下的心理學錯誤:
“列強有重要理由介入巴爾幹局勢。列強早在土耳其控製巴爾幹之際,就對其進行削弱和牽製。土耳其從南部對俄國實施了陸海雙重封鎖,並威脅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和印度的領地。非常奇怪的是,法國在外交上未對此表示警惕,也毫不掌握有關土耳其最終立場的準確信息,因此在開戰數日之前還貸給土耳其兩千萬英鎊。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當法國在之後顯然必須有所行動時,卻並未采取任何及時有效的措施。我們在此犯下了一係列嚴重錯誤,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目前的局勢。”
3.德國的心理學錯誤和缺乏遠見
法國人的心理學錯誤非常嚴重,他們遇到事情常常會心理準備不足,從而導致災難的發生。德國人也會犯許多錯誤,雖然不像法國人那樣厲害,但也導致了巨大的災難的發生。
由幾年前對一位德國人的采訪可以看出,德國人能夠征服法國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1)法國的宗教與政治糾紛。
(2)法國國內反軍事化傾向。
(3)法國已形成普遍的勞動者聯盟並常常宣布大罷工,因此當戰爭爆發時,也可能出現軍隊“罷工”。
(4)法國人身體和精神的衰頹。
(5)法國陸海軍組織混亂。
(6)法國人天性中的和平主義傾向。
事實已經表明,上麵的推斷是很荒謬的,這點毋庸置疑。他們可以做出這些推測隻是轉述了其本國內部的普遍想法,卻忘記了最根本的心理因素——民族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使人們在關鍵時刻萬眾一心、共渡難關。
還有另一件事德國人不理解:在對中立的比利時進行侵犯時,為什麼會惹惱了英國人,並且英國國內長期對立的黨派也因此而和解?不管怎樣,德國人都預見不了破壞條約的後果,因為德國教科書中關於國際法的說法就與法國的完全不同。此外,弱小的比利時竟然會奮起反抗武裝侵略,也是德國萬萬沒有想到的,因為德國此時又忽略了心理因素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