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戰爭報道的不可靠性
1.官方的戰爭報道有的真正意義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戰爭的後果,但是我們的錯誤是對這些後果的解讀和詮釋。我們懷疑是否能從這些隻留下文字的戰役中把握每場偉大戰爭的細節呢?我沒有要長篇大論地列舉這場歐洲戰爭的主要戰役,隻是希望我們能夠記住的是這場戰爭給我們帶來的教訓,還有就是戰爭中的不確定因素的重要性,這樣便可以證明,我們幾乎不可能從幾千人親眼目睹的事實中發掘戰爭背後的真相。
因為當前這場戰爭的官方報道是由幾大強國在背後操縱,所以它們的輿論導向都是出於各國不同的心理原則,在此我給大家一一列舉:
1.消息的封鎖或掩蓋
2.歪曲事實來製造公眾輿論
第一種也叫沉默法,這一方法用在戰事的開始,英國和法國曾用過;第二種被德國人經常使用;俄國是兩種方法都用了,一方麵,讓人難以接受的都是事實的真相;另一方麵,敵人總喜歡誇大勝利來掩蓋失利。
例如,俄國的官方報道說已經俘獲大批戰俘,並且獲得了很多機關槍,但是當讀者們最後發現俄軍已經撤離了最重要的戰略據點,並且在打仗的時候一邊打一邊後退,那麼,讀者就再也不會相信他們的報道了。所以,讀者極有可能從不同的報道中讀到兩則截然不同的報道,這就導致人們不會再關注過程了。
德國的報道也經常報道虛假的信息,所以最後不管他們說什麼,中立國都不再相信他們的話了。1915年4月10日《日內瓦日報》說道:
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德國公報》在戰爭的一開始就沒有說過真話,這簡直讓人無法相信,他們竟然可以瞞天過海。
而法國呢,在1914年8月,法國人對前線的戰況幾乎一無所知。8月29日,直到德國人打到家門口了他們才知道。但是直到9月1日法國人民才知道法國政府已經被迫撤離。德國的裝甲部隊正在穿越貢比涅森林。在戰爭打響的時候,他們的電報被無關緊要的新聞占據,等戰爭真正來臨的時候卻沉默過頭了。
任何事物的本身都是有利有弊的,沉默的弊端就是紙包不住火的,真實的消息總會零碎地傳到人們的耳朵裏。比如說新聞裏說的德國軍隊從某個村莊撤離了,但是卻沒有說德軍占領這個村莊的相關報道,還有受傷的士兵,國外媒體和大使館的工作人員在談論的時候,一些重要的戰役在公報中根本就看不到,很快,人們就可以發現政府在刻意地隱瞞事實的真相。所以,當人們認為本該在裏爾的德軍已經穿過了貢比涅森林來到巴黎的大門口,並且還迫使法國投降和燒毀巴黎,這個時候法國人才集體陷入瘋狂,到處可見潰逃的百姓和軍隊,這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之後的又一幅景象。那些寫新聞簡報的人簡直就無法稱得上是心理學的行家。
雖然法國政府用政府手段阻止了媒體報道任何重要的戰役信息,但是無法完全阻止各家媒體對城市的焚毀、婦女和兒童的受辱等一切殘忍行為的報道。不過,這正合德軍之意,這樣法國的每個人就會意識到德軍的殘忍手段,他們就不會再有反抗的決心和勇氣。要是法國人民一早知道事實的真相,估計就會慢慢地適應,不至於陷入這麼混亂的結局。
德軍雖然被馬恩河戰役暫時拖住了,法軍也因此獲得了一線希望,可是法國政府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戰爭的具體情況還是一無所知,根本不清楚敵人的情況,德軍卻清楚地知道雙方處於何種狀態,何種局勢。那些能夠激起民眾鬥誌的英雄事跡也沒有得到有力的宣傳,人們對拯救了法蘭西共和國的英雄知之甚少,過去好長一段時間,法國終於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開始意識到精神的力量,於是,法國也開始對英雄進行宣傳,那些被隱藏了很久的英雄事跡都被拿出來開始大力宣傳,這樣就可以撫慰民眾了,利用之前的成就和勝利來驅趕人們心中的恐懼和悲哀。這就是英雄主義的開始吧!
由於法國政府擔心公眾輿論會對戰爭的進程造成不好的影響,媒體和報紙采用的沉默終於結束了。有時候,公眾輿論也會導致很多災難性的事件,如1870年的普法戰爭一樣,巴讚元帥的任命、西班牙艦隊被迫開往古巴聖地亞哥,可是後來還是全部覆滅在了美軍的炮火之下。
之前的種種表述足以證明,要對戰爭的情況做出準確的報道有多難,而且官方的消息總是漏洞百出。
2.戰事報道的真正意義:第一次佛蘭德戰役在各國將領們身上出現的幻覺
我們想對戰爭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並且獲取其價值,隻要將不同的報道拿起來對照一下就可以很輕易地知道,我們所知道的戰況和實際情況是相差很大的,這是因為每個將軍都希望自己在報紙上看起來戰功卓越,被人們所崇拜,正是這種心理導致了戰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