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現代心理學的誕生(1 / 1)

威廉·馮特

現代心理學誕生

1879年12月的某一天,在萊比錫大學那棟叫做“孔維特”的破舊建築物三樓的一個小房間裏,47歲的馮特教授和他的兩個學生——馬克斯·弗裏德裏奇和斯坦利·霍爾開始了一項實驗。

他們在桌子上安裝了像座鍾一樣的銅製機械裝置——微時記錄器,並在金屬架上麵升起一隻臂,讓一個球可以從臂上落下,掉在下麵的平台上,這叫做“發聲器”。還有發報鍵盤、電池以及一個變阻器,他們用電線連接起這五件儀器。隨著那隻球“砰”的一聲落在平台上,隨著發報鍵“嗒”的一響,隨著微時記錄器記錄下所耗費的時間,現代心理學誕生了。

其實這套裝置是為弗裏德裏奇設計的,他要收集博士論文所需要的數據。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統覺的時間長度》——即人從感知球落在平台到按動發報鍵之間的時間。

馮特實驗室裏的許多實驗都和弗裏德裏奇的實驗差不多。這些實驗通常以兩種形式進行。在第一種形式裏,受試者得到的指令是:在清楚地感到自己聽到響聲時,立即按發報鍵。第二種形式是:受試者被告知,聲音響後立即按發報鍵。在第一種情況下,指令集中在受試者對自己的感覺的注意上麵,在第二種情況下,注意力則在聲音本身。

旁人或許不會看出兩種情況有任何差別,但經過多次實驗之後發現,第一種反應涉及人在緊跟著的有意識的自發反應後對聲音的感知,因而通常要花費約0.2秒的時間;而第二種情況則主要涉及純粹的肌肉或反射反應,隻花費約0.1秒的時間。這些發現好像隻是心理學研究中的瑣碎之舉,但在兩種實驗形式中,還有著比時間長度更有意義的其他差別。

馮特的學生,偶爾是馮特本人,會花費數小時的時間聆聽節拍器。他們以各種速度開動節拍器,有時讓它在幾拍之後就停下來,有時卻讓它連拍好幾分鍾。聽節拍器的人每次都要仔細檢查他們的感覺,然後報告出他們的心理反應。通過長期的體驗,人們發現,快節拍令人激動,慢節拍則使人放鬆。在每一聲“嗒”之前,他們都會體驗陷入莫名其妙的緊張,聽到“嗒”聲之後又是強烈的鬆弛感。

這種看上去無足輕重的實驗其實是一項嚴肅的事業,它在培訓馮特所稱的“內省”。實驗者提供聲音、光線或者顏色的刺激,並觀察受試者表現出來的反應。而受試者則將注意力集中於刺激在他身上所形成的感知和情感反應。“內省法”構成了馮特實驗室眾多實驗至關重要的部分。

在馮特之前,由於心理實驗和生理實驗難以區分,純內省的哲學心理學仍然占有一定的優勢。馮特依循實驗程序得出的內省報告使其開始變為曆史。另一方麵,由於內省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以直接經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因而馮特又使實驗心理學和生理心理學實驗嚴格區分開來。不過,後來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否定對意識經驗的研究,把心理學定為研究行為的科學,完全否定了內省法。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內省法重新受到心理學家的重視,並獲得了新的發展。

馮特率先提出實驗心理學的名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20年裏大約進行了100種主要的實驗性研究和無法計數的小型實驗。盡管他的內省實驗法仍有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陷,但人們大都承認他作為第一位實驗心理學家的曆史貢獻。

心靈智慧點滴

哲學是對世界的關於終極意義的解釋,它在解釋中使我們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們的意識中合理化,從而為我們提供靈魂的慰藉。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心理學是包含在哲學之中的,哲學家們通過自我的感受來探究心理的奧秘。

心理學發展的曆史表明,哲學問題與科學問題之間的界限是經常變動的,而且變動的方向是出乎預料的。正是由於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心理學不斷發展和完善,人們才越來越深刻地理解了蘇格拉底哲學思考的核心命題,也就是鐫刻在戴爾菲阿波羅神殿牆上的那句箴言:認識你自己。

人物誌

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德國心理學家、哲學家,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的創立者,構造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是近代心理學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1875年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1879年在該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