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托馬斯等人發現氣質的先天性孿生兄弟的性格特質一般都很相似,但是也有不少例外。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多數孿生子各自的特征就會越發明顯。他們有相同的父母,幾乎是同時出生,幾乎是在同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為什麼有不同的行為表現?他們在剛出生的時候是否表現出如此大的差異?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亞曆山大·托馬斯(AlexanderThomas)、赫伯特·伯奇(Herhert Birch)和斯特拉-切斯(Stella Ches)對141名剛出生嬰兒的各種行為及以後若幹年的成長進行了深入的跟蹤研究。他們特意來到醫院的產房,聽護士們介紹哪些新生兒很愛哭,哪些則很安靜,哪些衝鋒般來到人世,哪些則是姍姍來遲、悄然降臨。隨後,他們開始觀察記錄新生嬰兒的各種表現。
在產房裏,乍一看上去,每一個嬰兒都長得差不多,滿臉的皺紋,四肢蜷曲在胸前。有些正揮舞著小手小腳,皺緊了眉頭用力哭喊幾聲;有些正躺在媽媽的懷裏,咂吧著小嘴吮吸乳汁;有的則閉著眼睛正沉沉地睡著。
在嬰兒出院後,他們每三個月去訪問一次,與嬰兒的母親詳細交談,以後次數逐漸減少,1歲到5歲每半年一次,5歲後每年一次,一直到孩子10歲。他們記錄孩子們的活動水平、睡眠和進食的規律、注意力、適應新事物和與陌生人交往等情況。他們發現,這些孩子出生後幾星期內在氣質上表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似乎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無關,而這些特點在以後的幾年中仍能見到。在長期觀察的基礎上,托馬斯等人根據這些特征來評定嬰兒,認為大部分的嬰兒可以歸為三種氣質類型:
一種是“輕鬆的”嬰兒,占嬰兒中的大多數。他們的飲食、睡眠習慣和大小便都有一定的節律,喜歡探究新事物,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第二種是“難對付”的嬰兒,約占10%。他們常常大驚小怪,吃和睡不定時,對新生活很難適應,遇到新奇的人和事物反應強烈,容易退縮,容易表現不尋常的緊張反應,如大哭、大叫,發脾氣會使臉變色。
第三種是“慢慢活躍起來”的嬰兒,約占15%。相對來說,他們不夠活潑,生活節律多變,對新奇的東西和人傾向於退縮或反應消極,但隨著經驗的增加,反應漸趨積極。
嬰兒表現出如此不同的氣質差異是與生理特點直接相關的,因此這些氣質特點在整個兒童期是相對穩定的。但是那些蠕動不安、扭來扭去的嬰兒長大後,是否就是在院子裏到處亂跑的小家夥,而那些整天睜大眼睛躺在小床裏的嬰兒就會成為專心坐在書桌前的“讀書郎”呢。
托馬斯的跟蹤研究發現,氣質的特點受到環境的影響可以弱化或被掩蓋,到六七歲時甚至可能會麵目全非。即使是雙胞胎,也可能因為先天素質的差異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性格特征。孩子出生時存在的氣質差異往往會影響到父母或照顧孩子的人對嬰兒的態度和行為。比如有的嬰兒愛哭鬧,父母可能會為阻止他的哭鬧而對孩子冷淡,不常去安撫他或與他一起玩耍,甚至對他發脾氣,隻有在孩子哭鬧得越來越厲害時才去安慰他。這樣反而強化了他愛哭鬧的傾向。而那些喜歡別人抱的孩子,脾氣好的孩子自然會討父母的喜歡,促使母親對他表示更多的親熱的行為,父母與孩子交流多,孩子就更傾向於安靜,易適應環境。對那些慢慢活躍起來的嬰兒,父母若堅持和他積極接觸,他們會逐漸產生良好反應,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對新的刺激會慢慢發生興趣,慢慢地活躍起來。
心靈智慧點滴
由生理特點決定的氣質,對親子關係的形成和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氣質本身也在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發生著一定的變化。因此,它既是個體比較穩定的一種心理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影響著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社會性發展。
成人需要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氣質特性,采取適應於不同氣質孩子的教養方式,例如對於正在向電源插座裏塞東西的嬰兒,如果是適應能力強的,則向他講清楚道理就可以了。而對於一個固執的孩子,那就得想辦法轉移其注意力才能使他擺脫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