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有位客人來訪,鄒忌陪他坐著聊天,想起昨天的事,就順便又問客人說:“您看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漂亮?”客人毫不猶豫地說:“徐先生比不上您,您比他漂亮多了。”

鄒忌如此做了三次調查,大家一致都認為他比徐公漂亮。不過鄒忌是個有頭腦的人,並沒有就此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

恰巧過了一天,城北徐公到鄒忌家登門拜訪。鄒忌第一眼就被徐公那氣宇軒昂、光彩照人的形象怔住了。兩人交談的時候,鄒忌不住地打量著徐公。他自覺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了證實這一結論,他偷偷從鏡子裏麵看看自己,再調過頭來瞧瞧徐公,結果更覺得自己長得比徐公差。

晚上,鄒忌躺在床上,反思這件事情。既然自己長得不如徐公,為什麼妻、妾和那個客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漂亮呢?想到最後,他總算找到了問題的結論。鄒忌自言自語地說:“原來這些人都是在恭維我啊!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害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有求於我。看起來,我是受了身邊人的恭維讚揚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人在一片讚揚聲裏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的人,一定要客觀分析問題,正麵思考也反麵思考問題的本質。

反思做事的方法

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名言,體現了他重視君民關係的治國思想。在初唐以唐太宗李世民為代表的執政者那裏,“民為邦本”的傳統已經化為用明確概念提了出來的指導思想。

登基第二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任何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導致了在百廢待舉、民生凋敝幾近廢墟的基礎上創造了初唐貞觀之治的奇跡,打開了政治、經濟文化全麵繁榮的通渠。

初唐執政者首先是畏民。唐是在亡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他們親眼目睹了隋亡的全過程,親身感受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巨大威力。唐太宗經常組織群臣討論隋亡的原因,他善於納諫,很大程度上也是吸取了亡隋的教訓。唐太宗曾準備修建乾元殿,大臣張元素以乾元本隋初建,乾元畢工,隋朝解體相諫,使太宗猛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載舟,水能覆舟。”本是荀子的名言,由於太宗經曆了隋朝覆舟之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成了唐太宗口頭禪,不少人誤以為這就是唐太宗的名言而忘記了荀子的“版權所有”。(其實荀子也引自“傳”,也不是最初的版權所有者)不過也正是這種畏民之心,才使他不得不去重視“民為邦本”。

其次是靜民。唐太宗“民為邦本”的指導思想直接產生出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當時的撫民主要是撫農民,靜民主要是安靜農民和農業生產。他們通過推行均田,獎勵墾荒,改革賦稅、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不違農時,增殖人口、興修水利等措施使農民得到休養生息,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恢複發展,從而保護和發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經濟有所發展的基礎上,強盛了國力,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實現了貞觀之治。史學家杜佑說:“自貞觀以後,太宗勵精為理,至八、九年頻至豐稔,米鬥四五錢,馬牛布野,……至十五年,米每鬥值兩錢。”糧價從原先鬥米匹絹的價格,跌至鬥米四五錢,再跌至鬥米兩錢,這確是難得的治世景象。

過去的統治者一直輕視人民、奴役人民,而沒有看到人民背後的反抗的力量。唐太宗英明睿智,總結曆史,對統治者的管理方法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正是這種深刻的反思精神,造就了我國曆史上的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