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憑幽默獲得普遍的好人緣(3)(1 / 2)

一些攻擊性比較強烈的幽默,可以稱之為戲謔性幽默,這種幽默的親切感也更強些。越是親近,越可戲謔與揶揄;越是疏遠,越要客客氣氣。民間就流傳著不少關係親密的文人雅士互相戲謔的故事。佛印和尚與蘇東坡是莫逆之交,一天,蘇東坡去找好友佛印和尚下棋,剛走進寺廟,東坡先生就高喊一聲:“禿驢何在?”隻聽見佛印和尚應聲回答:“東坡吃草。”旁邊的人都一愣,他們兩個人卻哈哈大笑起來。東坡是笑話佛印的禿頭,所以喊:禿驢何在?佛印回他:東坡吃草,既借了東坡之名,又可以理解成在“東坡吃草”呢,作為“禿驢何在”的回複,一語雙關。雙方都無惡意,隻是朋友之間的調侃罷了。兩人經常一道遊山玩水,吟詩作對,而且均不乏幽默機智,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佛印雖然做了和尚,但是仍然非常灑脫,常與東坡一塊兒飲酒吃肉,無所禁忌,不受佛門清規戒律的束縛。

蘇東坡喜歡吃燒豬,他任杭州太守時,佛印和尚住金山寺,常常做好燒豬等待東坡來吃。一天,佛印一早就派人買了幾斤上等好肉,燒得紅酥酥的,還打了幾瓶瓊花露名酒,等東坡前來,好痛痛快快地美餐一頓。

誰知等東坡應邀來到時,燒好的豬肉竟不翼而飛。佛印甚感不快,抱歉地說:“燒肉真的吃不成了。”蘇東坡當即便作了一首遊戲詩,安慰佛印:

遠公沽酒飲陶潛,佛印燒豬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後,不知辛苦為誰甜。兩個好朋友之間的玩笑和戲謔讓人感動,這種幽默是建立在深厚的感情基礎之上的,所以才會灑脫、坦蕩,乃至肆無忌憚。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也是個大才女,但高高的突出的額頭不好看。

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也從不示弱,嘻嘻一笑,當即反唇相譏:

一叢衰草出唇間,須發連鬃耳杏然。

口角幾回無覓處,忽聞毛裏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胡須。

蘇小妹想了想,覺得隻說蘇軾的胡須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自己沒有占到便宜,便再一端詳,發現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是一副馬臉,長達一尺,兩隻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滋滋地再作一詩: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這種幽默更像是一種調侃和戲謔,雖然看似有攻擊性,但卻沒有絲毫的惡意,完全是為了調節氣氛而為。戲謔與揶揄一般都是無傷大雅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會多多少少帶有一些揭對方短的意味,對此,一定要掌握好分寸,過與不及都可能令幽默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在社交場合就有這樣一種規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禮;而越是關係親密,越是可以開一些過頭甚至荒謬的玩笑。你不妨也牛刀小試,和朋友開開玩笑,既能展現你們之間的親密關係,同時又增進了彼此的關係。

批評最好幽默化

在生活中,麵對他人的錯誤,我們難免會控製不住自己而加以批評指責。批評需要幽默,幽默能使批評傳達出我們的善意。生活中,當雙方發生嚴重的意見分歧的時候,如果有理的一方能撇開嚴肅的態度,以幽默的語言對無理一方施加掩藏鋒芒的暗示性責備,那就既能正確無誤地表達出責備之意,又能達到不傷害別人的目的。因為,對方在受到批評的時候不僅僅會感受到批評的內容,對他們來說批評的形式有時候是更重要的因素,采用幽默的方式將批評之意傳達給對方,能給對方一種相對較好的感覺,使對方更容易麵對錯誤,接受批評。剛剛加入合唱團的學生常常犯隻看譜不看指揮的毛病,這讓一些指揮很是頭疼,不疼不癢地指出起不到重視的作用,而批評太嚴厲了又怕影響了大家的情緒。

著名音樂家李抱枕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他有一次非常幽默地對同學們說:“好的合唱團把譜記在腦袋裏麵,不好的合唱團員把腦袋埋在譜裏。我懇求各位在唱的時候,多‘賞’我幾眼,別老是‘埋頭苦幹’,因為在實際演出時,我們不能說話,隻能彼此‘眉來眼去’。”李抱枕一席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從此改變了唱歌時眼睛不看指揮的毛病。一般說來,在麵對批評時,特別是上級批評下級、長輩批評晚輩時,被批評者的心理常處於緊張、嚴肅的狀態,嚴重時還會伴有焦慮、恐懼、對立、泄氣等情緒,它們是雙方建立感情的阻礙,多少會影響到批評的效果。如果批評能運用幽默的手段,批評者含笑地講道理,被批評者在笑聲中微微臉紅,內心深處接收到的是觸動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就更容易接受批評了。成績單發下來了,小明因考試時惦記著足球賽,考了倒數第一,忐忑不安的小明把成績單給父親,父親表現出吃驚的樣子:“兒子,你能不能答應我,以後不要每次看到你的名次,就知道你們班上有幾個人,好嗎?”與這位父親一樣,另一位父親也深諳幽默批評之妙。父親:“兒子,這次考試考得怎麼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