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借升騰之勢 展馳騁之力(1 / 2)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寧夏區分行馬進曉同誌自治區勞模先進事跡材料

馬進曉,回族,47歲,1980年在農業銀行同心縣支行參加工作,在縣、鄉工作了17年,先後擔任過農行營業所出納、會計、信貸員、主任,縣支行辦公室主任,紀檢組長、副行長、信用聯社主任。1997年調入農發行寧夏區分行工作,現擔任區分行客戶一處處長。近些年來,先後多次獲得總行、分行先進工作者、優秀信貸員、優秀共產黨員、五好領導幹部等榮譽,2008年獲得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等。

從普通信貸員到客戶處處長,他都是在農發行信貸業務的一線奔波,貸款項目的工地上、車間裏、糧庫裏、牛棚裏、羊圈裏…都有他的身影。他以身微不言輕,履責擔大義的責任意識,主動研究區情,把脈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貸款項目調研和營銷方麵,在寧夏農發行支持全區“三農”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方麵,他緊緊圍繞和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想問題、提建議、謀局麵、做貢獻。

——他是農民的兒子,他對農民有愛、對農業有心、對農村有情。他參加工作30年,直接從事農業和農村信貸管理工作23年,始終耕耘著寧夏這片黃土地。尤其是近幾年,乘著中央、自治區繼續加強對“三農”支持的東風,站在農發行業務拓展的前沿,他帶領客戶處的全體同誌緊扣自治區黨委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重點和自治區政府六次全會提出的新農村建設“八大工程”,圍繞自治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一五”規劃,確立了以“優勢行業、特色產業、優質客戶”為主線的客戶營銷策略,親手起草下發客戶處工作要點、以財政為還款來源的貸款管理辦法和客戶營銷指導意見等,組織全區信貸力量對自治區農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分8個專題進行了全麵調研。僅2007年就組織全行信貸力量對全區179家客戶開展了貸前調查,調查金額361314萬元,建立了項目庫179家。還親自宣傳營銷了自治區政府13個相關部門。現在寧夏農發行貸款業務已覆蓋生物發酵、枸杞、清真牛羊肉、羊絨、馬鈴薯、奶業、淡水漁業、酒精、製藥、良種、紡織、路網、水網、縣域城鎮建設、設施園藝、化肥、市場體係建設等行業、產業,有力助推了自治區新農村建設8大工程建設。近三年來,他把維護糧食安全,落實宏觀調控政策作為首要職責。累計組織發放中央、自治區儲備糧食新增、輪換貸款8.6億元,市場吞吐糧食9.66億公斤,確保了糧食儲備規模計劃的落實,達到了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完好,儲得進、調得出、用得上;他把保糧食收購不出問題作為業務的重中之重,保護了農民利益。每年糧食收購季節,他組織全轄及早預測糧食產量、商品量、收購量、貸款資金量,確保每個縣域都有一個糧食收購網點,提前把貸款複核到收購企業,平均每年發放收購貸款11.4億元,收購糧食9.23億公斤,從沒有出現過農民“賣糧難”問題,確保了農民增收;他把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作為產業鏈條的關鍵。他組織全行客戶經理隊伍共同營銷支持了伊品生物科技、啟元藥業、中銀絨業、榮昌絨業、興唐米業、大北農飼料等一大批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輻射能力凸顯。近三年累計發放這類貸款達45.8億元,餘額達到32.8億元。2009年,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9.3億元,創彙0.42億美元,實現利潤4.39億元,上繳稅收0.96億元,安置就業人員5706名,為推進寧夏新農村建設做出了他應有的貢獻;他發揮客戶部門團隊精神,拓展了農發行的新業務。農發行新業務開辦後,他站在業務拓展的前沿,按照行領導的要求,組織信貸力量開創性地開辦了第一批新業務,如:支持石嘴山市道路建設項目貸款3億元、支持永寧縣設施園藝項目貸款8000萬元等。

——區分行客戶部門是對外窗口,是業務發展的第一關口。隨著業務範圍的拓寬,客戶群的增多,信貸涉及社會方方麵麵,處理好上下關係、政府部門關係、監管與被監管關係、銀企關係,等等,是保證業務實現順利發展的前提。為此,在客戶營銷過程中,他始終要求客戶處要注意與基層行的溝通、對接,搞好服務。對上級客戶部門及時請示、彙報,取得支持。在機關處室間,注重配合辦公室加強了對外宣傳工作力度和行文質量。配合資金計劃處,緊密銜接資金計劃,維護了宏觀調控的嚴肅性。配合信貸管理處提高了項目調查、評估的真實性、完整性、規範性,提高了調查評估質量。配合風險管理處加強了貸款貸前的風險控製和貸後風險預警和化解,提高了貸款質量。配合財會處精細了收貸收息工作,監測了經營指標。配合內審處加大對各次檢查的整改力度。對外他始終注意與政府各級各部門建立良好的合作平台,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忠誠度的客戶,得到了上級客戶部門的肯定、各基層行的讚許、社會輿論的積極評價。如2007年年末,全行各項貸款餘額達到475189萬元,比年初增加189615萬元,增幅66%,貸款規模、效益和質量的統籌發展,直接拉動了寧夏區分行七項經營指標在總行考核中的位次,也使全行職工共享到了業務發展成果,重塑了農發行的社會形象,極大地提升了寧夏農發行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