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非智力因素——今天的孩子缺什麼(2)(1 / 3)

三、創造力能培養嗎

心理困惑

我是初中一年級的學生,今年我們班裏有一位同學參加了省裏的發明大賽,得了二等獎。她發明了一件很奇特的衣服,平時穿在身上是裙子。上體育課時,隻要把裙子朝上翻起,再把兩邊拉鏈一拉,露出裏麵的西式短褲,就成了一件運動套裝。其實說來也很簡單,隻是把裙子稍微做些改動就可以了。可是我為什麼想不到呢?在書上看到過很多發明家的故事,很羨慕他們,我也想當發明家,可我一個東西也發明不出來,是不是我太笨了?請告訴我,創造力能培養嗎?

專家指點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活動必需的心理品質。

創造物與一般物品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認為,發散思維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的創造能力。其行為表現有3個特征:1.變通性,思維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著”等心理定勢的幹擾,因此能產生超常的構想,提出新觀念;2,流暢性,反應既快又準,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表達出較多的觀念;3.獨特性,對事物具有不尋常的獨特見解。

聚合思維在創造能力結構中同樣具有重要作用。所謂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定論的原理、定律、方法,解決問題時有方向、有範圍、有程序的思維方式。

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二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人們在進行創造活動時,既需要發散思維,也需要聚合思維。任何成功的創造性都是這兩種思維整合的結果。

創造力與一般能力有一定的關係。研究表明,智力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基本條件,智力水平過低者,不可能有很高的創造力。另外,創造力與人格特征也有密切關係。

綜合多人研究的結果表明,有高創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興趣廣泛,語言流暢,具有幽默感,反應敏捷,思辨嚴密,善於記憶,工作效率高,從眾行為少,愛獨立行事,自信心強,喜歡研究抽象問題,生活範圍廣,社交能力強,抱負水平高,態度直率、坦白,感情開放,不拘小節,給人以浪漫印象。

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創造力不是天生不變的,通過一定的訓練,可以提高創造力。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1.首先要激發創造意識

創造意識是人們頭腦中的一種觀念,是一種主觀的東西。思想支配行動,因此,沒有創造意識的人根本不能創造奇跡。因此,激發人的創造意識是培養青少年創造力的重要前提。

2.體會創造中的樂趣

家長和教師應當鼓勵青少年自己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提出新的解題方法,嚐試新的探究實驗,進行小發明。當他們受到家長和老師的積極肯定,得到表揚獎勵時,他們就會體驗到創造帶來的樂趣,從而有助於強化創造意識。

3.培養創造技能要循序漸進

隻有創造意識而沒有創造技能也隻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因此,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創造技能的訓練,有助於同學們把創造意識通過創造技能予以展示,順利完成創造過程。

4.聚合思考法

聚合思維是以某個思考的問題為對象,從不同方麵將思維指向這個問題,在許多方法中通過比較選擇尋求解決問題最佳方法的思維過程。這種思維方法也叫求同思維。

5.想象模型法

這是表現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的形象化的手段。模型有物質模型、數學模型和想象模型。想象模型就是運用想象和抽象相結合的辦法,把理論知識同客體聯係起來,建立起研究對象的直觀形象的模型。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了探索原子結構,科學家根據實驗事實,運用想象建立起了各種原子模型。

6.加強發散思維訓練

發散思維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從多方麵尋求答案的思維方式,不受現有知識的局限,不受傳統方式的束縛,其結果可能由已知導向未知,發現新事物、新理論。發散思維是創造思維的中心,是測定創造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數學題中的“一題多解”,作文教學中的“一事多寫”都是屬於這類能力的培養。

7.培養獨立精神

調查表明,具有獨立精神的人,行為方式的特點是,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獨立見解,喜歡個人鑽研,勇於迎接困難的挑戰,不為獲取任何的賞識或稱讚而學習、工作。創造者的這種獨立精神,本質是追求真理的權威。愛因斯坦說:“我想,權威的意見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學比權威更重要,也可以說,它才是權威,我隻聽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