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當下法則:把握好最重要的現在(1 / 2)

過去的已成為曆史,隻能用來懷念。人不能改變過去,也不能沉浸在昨天的悲歡之中,用現在的時光為過去買單。無論你的過去是幸福還是平淡,正確的心態應該是,積極專注於此刻、切實做好當下的自己。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以新的麵貌迎接現在和未來的嶄新一刻,讓未來的路走得更好。

每個人都想要更好的自己,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巧遇天機成大功、立大業。無論是羨慕他人,還是悲歎自己,都不能改變事實,讓自己變得更好。而活在當下者卻能有效地把自己潛在的能力發揮出來,利益自己,惠及他人。正如儒家所主張的“惟至誠者能盡其性”,人能夠“盡其性”,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則能夠饋贈利益於眾生,自己也是個快樂的人。

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隻有當下是最真實的。過去的已成為曆史,懷念它隻是白費時光,因此人不能控製過去,也無須用現在的時光為過去買單。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就會被內疚和後悔套牢,在企求改變過去的苦悶中無法解脫;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就會把不會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無論過去多麼不堪,無論明天多麼縹緲,正確的心態應該是積極、切實地做好當下的事情,讓自己的命運在不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

蘇格拉底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長滿麥穗的田地邊,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裏摘一個最大的麥穗,隻許進,不許退。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吩咐,紛紛走進麥地。看看這個麥穗,看看那個麥穗,他們一直試圖找到一串更大的麥穗,所以一直沒有下手。雖然其間也有弟子試圖摘個大穗,但心想,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麵呢。後來,蘇格拉底大聲說:“你們已經到頭了!”弟子們才如夢初醒,懊惱不已,很多人都是兩手空空。

蘇格拉底告誡弟子:什麼是最大的麥穗?很多的時候,我們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其實就是我們剛剛摘下的那一穗,也許就是最合適的。

我們的一生正是在麥地裏行走,都不斷尋找自己心中的麥穗,也都在期待最大的麥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滿的麥穗,就摘下了它;有的人卻一再期待,直到終點,才後悔莫及。夢想最大的,把握手中的,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最合適的。

遊離徘徊於現實之外,這種情況的發生,與人的聰明與否、能力高低,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等無關。它是一種對當下的不滿足,人們通過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想象來滿足當下的自己。

活在當下沒有憂慮、沒有壓力,也無沉重的內心感受能使人們能做許多自己喜愛的事,甚至比他人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做成許多常人做不成的事。

聰明的人隻把握眼前的麥穗,一次隻咀嚼生命的一小片段,因為這樣才不會被噎到。當我們把日子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後,就更懂得珍惜每一天的價值與意義,所有的事也會變得容易得多。這並非過一天算一天的消極怠世,而是強調更多關注眼下的時光和日子。如果我們活在每一個片刻,就沒有時間後悔,也沒有時間擔憂,而隻專注於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