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脆弱不安的生命——人生的開端(1)(1 / 3)

“生”使得“人生”成為可能,這脆弱不安的生命作為人生的開端,使出生與死亡、個體與社會、道德和法律具有意義。然而,個體終究在微暗的時光中,過著重複的生活,思考著幹癟的問題,就像晉侯在《表象的時間》中寫的一樣:“時間是微暗的:上工、下工、飯、寐,生計不能延誤,重複著。”

進化論撞上心理學——進化心理學

早在1859年,達爾文就提出了自然選擇的進化理論。自然選擇的過程使得最適應環境的物種個體得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並且將環境塑造的特征繼續傳遞給下一代。一個典型的例證就是鷹的爪子——鋒利而尖銳的爪利於其進行捕食。人類世界中的親子關係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撫養者和嬰兒之間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保障嬰兒更偏愛留在撫養者身邊,從而使其遠離危險,增加了嬰兒的存活率。婦女在懷孕初期的妊娠反應,無法食用某些食物以及極容易出現嘔吐現象,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進化行為。

達爾文的思想初次問世之時,便在整個歐洲,甚至全世界造成了轟動,在科學界內外都引起了巨大的爭論。科學界內部並沒有質疑進化論的成立與否,因為進化的事實已經確鑿地證明了進化理論的合理性。但是,科學家們在進化速度、人類進化曆程等方麵依然存在分歧。

在科學界外部,則是宗教與科學的爭論。宗教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個領域,也是民眾感受最多的部分。在民眾知識貧乏的時代,神學向來是統治社會的根基,達爾文的科學知識打開了人們思想的大門,也惹怒了教會,因此,進化論一度被宗教人士汙蔑為“褻瀆聖靈”的邪說。

一百多年過去了,人們的思想愈加開化,達爾文的觀點逐漸為科學界和全社會所接受,進化論也成為解釋人類行為的理論框架,甚至發展出生態遺傳學、人類進化論、分子進化等多個研究領域。心理學的新分支——進化心理學則在進化論的基礎上研究心理學,強調適應、繁殖和“適者生存”等概念對人類行為的影響。進化心理學近似“心理學”和“進化論”的雜交產品,在原本兩個赫赫有名的學科領域基礎上發展起來,因此從誕生之日起,進化心理學就有些像“星二代”,頂著巨大的光環,引來了眾多的關注。到了21世紀,進化心理學的熱度似乎降了下來,卻尚未完全變成“過氣的明星”。因為,它確實解釋了諸多生活中常見又難解的問題。

進化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進化的視角來理解人類心理。比如說,人為什麼怕蛇?人緊張時為什麼出汗?女人為什麼挑剔配偶?男人為什麼喜歡妻妾成群?在生存、繁殖、親密關係和性行為方麵,進化心理學都可以給出相應的解釋。很早以前,這些領域還是人跡罕至,到了進化心理學這裏,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進化塑造了人類的身體,也塑造了人類的大腦和意識,包括進取心、恐懼表現甚至擇偶方式。當我們的祖先還在草原上或者森林裏捕獵時,男人通常都要有強健的體魄,以及奔跑、跳躍的能力和一定的空間辨識度,具備這些素質的個體更容易在野外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能夠帶回更多的食物,當然,也更能夠吸引配偶。這樣一來,這些優秀的身體、心理特征就更容易傳遞給下一代。這也是人類一夫多妻製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進化心理學開始涉及人類發展的領域,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采用進化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個體發展中的變化。比如人類擁有一個比任何靈長類動物都要長的青少年期,為什麼呢?因為人類需要時間不斷地完善大腦,學習人類社會積累的技能和經驗。學前的男孩子喜歡參加混戰的遊戲,女孩子則喜歡玩娃娃、過家家,這些都是進化的趨勢。混戰遊戲為男孩子成年後參與打仗和捕獵做準備,女孩子成年後則成為下一代的主要撫養者。

有時候,進化的機製也變得和社會發展不太適宜。早期的食物匱乏導致人類習慣食用高熱量的食物,甚至有暴食傾向。在食物匱乏的年代,這樣的習慣保證了個體存活;在食物充盈的時代,這卻變成了肥胖症普遍發生的原因。此外,隨著人類年齡的增長,進化的優勢也在逐漸變小。

自然選擇為生存、繁衍這些行為提供了便利,卻沒有照顧到成年中期、成年後期和老年期的人類行為。個體在老年期往往會遇到許多疾病和非適應的情況,比如心腦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症等。畢生發展心理學家巴爾斯特給出的解釋是,自然選擇隻對人類的前半生起作用,如果阿爾茨海默症多以20歲的年輕人為侵襲對象,進化早就將其消滅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