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當死神漸漸走近——死亡與悲痛(4)(1 / 2)

古代女子的自殺,除了為了受困於現實的愛情而殉情,就是為了保護貞潔名聲。在某種程度上,女性淒美的自殺和男性剛烈的自殺成為一組鮮明的對比。在愛情故事中,自殺殉情也成為千百年來感人至深的浪漫行為,如梁祝、孔雀東南飛、霸王別姬……西方社會對於自殺的看法除了來自哲學上的觀點,就是受到宗教的影響。天主教並不認可自殺的行為,而且,自殺的天主教徒是不能擁有墓地的。中世紀時期,自殺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時至今日,雖然西方社會也經常出現自殺者,但絕對沒有發展到如尼采所說的那般:自殺是一種保持個人尊嚴的行為。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人除了有生本能之外,還有死本能。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種想死的衝動和想繼續活下去的衝動。一個人在終其一生的時間裏,就是生與死這兩種本能互相製衡的過程。在大多數情況下,生本能占據優勢,使得個體能夠在社會上求學、結婚、繁衍後代,死本能則成為被壓抑的潛意識。當生本能麵臨困境時,死本能就占據上風,逼迫脆弱時期的人走向死亡之路。

同樣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發展,日本文化卻將自殺,尤其是切腹自殺發展為一種淒美的儀式。在七百多年的時間裏,日本武士的最高榮譽就是切腹自盡,完成生命中最華麗、最榮耀的死亡儀式。

盡管如今的日本進入了現代社會,切腹自殺的文化傳統卻一直保存下來。日本的自殺者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切腹自殺的作家三島由紀夫。從三島由紀夫的生平和所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非常著迷,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在他生平唯一一次出演的電影中,他表演的內容就是切腹自殺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他也最終完成了這一自殺儀式,成為死本能的殉道者。

現代日本依舊是自殺率頗高的國家,過大的生活壓力和日本人內向、拘謹的性格是一部分原因,但是也不排除日本人在文化上對死亡的迷戀。在過去的30多年裏,每年秋天,日本的警察、誌願者和媒體都會進入富士山西南方向的青木源地帶,在山林間搜尋自殺者的屍體。從1970年開始,每一年搜尋到的屍體數目都在增加,2002年,已經達到了78具。世界諸多地區的學者都曾專門研究過日本人的自殺行為,發現日本人之所以選擇自殺,往往不是因為具體的生活事件,而是對生命本身懷有幻滅感。

對比之下,中國人的自殺則多是現實意義的自我毀滅,很少牽涉到人生哲學,甚至是美學的領域。在偏遠的鄉鎮、農村地區,每年都會有用投河、服毒、上吊等方式自殺的人。自殺的原因可能是和老伴慪氣,覺得人格尊嚴受到了侮辱,也可能是年老力衰,因為生計的窘迫。旁觀者聽聞自殺的消息,除了一聲歎息之外,多是見慣不怪的漠然。

在喪葬文化中,自殺者往往不被親人重視,一切吊唁、葬禮的儀式都會盡量低調從簡,辦理喪禮的親人仿佛帶著莫名的負罪感一般,生怕自殺者的生平事跡再被提起,或者惹上導致親人自殺的嫌疑。在中國文化中,自殺者可以有墓地,但是不能和祖上的先人葬在一起,這一點,也是充滿世俗氣息的——為了生者的考慮。

入殮師——死亡的儀式與哀思

如果你還未曾經曆死亡,請先聽我講述一則關於死亡的故事。故事本身很輕,生命卻是如此沉重。

作為大提琴演奏家的小林大悟從小喜歡音樂。用演奏音樂的方式獲得存活的資本,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夢想。可惜,天不遂人願,他剛剛花重金買下了一把名貴的大提琴,就收到了樂團經濟不振,即將解散的消息。樂團的解散完全打碎了他的夢想,走投無路的小林不得不帶著妻子返回家鄉,開始另外一種生活。

找工作屢屢碰壁之後,小林在一家事務所的門前看到了“年齡不限,保證高薪”的招聘廣告,迫切需要工作的小林欣然前往。事務所陳舊灰暗,並不寬敞的房間裏擺著偌大的一副棺材,小林說明了來曆,遞上了簡曆,腦海中同時浮現出若幹個問號。

事務所的社長佐佐木並沒有看小林的履曆表,而是憑借自己多年的“識人”經驗,看到他“那張臉”之後就決定了錄取他。當小林向佐佐木問詢工作內容時,才發現招聘廣告上所謂的“旅行的家務助理”、“NK代理商”實質上是“安樂出發的家務助理”,也就是入殮師(NK是日語發音的縮寫)。小林猶豫著,在窘迫的生活和高薪的收入之間搖擺不定,回到家麵對妻子時,他不得不撒謊,說自己在一家婚慶公司應聘到了職位。

就這樣誤打誤撞地,作為新手入殮師的小林開始進入工作狀態。小林跟隨社長佐佐木經曆了各種各樣的死亡:身體已經腐爛的獨居老奶奶;本身是男兒身而外表看起來是美女的年輕人;意外死亡的小女孩;壽終正寢的老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