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良心與內疚(2)(2 / 2)

讀者的批評是有道理的,我們將彌補這一遺漏。這個問題沒有什麼神秘之處。當一個人做錯一件事,並且因為這件事而有了內疚感時,這種情感應該叫做悔恨更為合適。它隻是與已經做過的行為有關,而且它的前提當然是良心——感到內疚的準備狀態——已經在這一行為發生之前就存在了。因此,這種悔恨永遠不會幫助我們發現良心和一般的內疚感的起源。在這些日常情況下發生的事情通常是:本能的需要不顧良心的反對而獲得了實現滿足的力量,因為良心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由於被滿足,本能需要就自然減弱,於是以前的力量平衡重新恢複。因而,精神分析是有理由在現在的探討中把由悔恨產生的內疚感的情況排除在外的,不管這種情況出現得多麼頻繁,也不管它們實際上的重要性有多大。

但是,如果把人類的內疚感上溯到殺死原始時代的父親,那也隻不過是一個悔恨的情況。我們應當假設(在那時候)良心和內疚感,像我們已經假設的那樣,在殺父之前就存在了嗎?如果不應當,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悔恨是從哪裏產生的呢?毫無疑問,這種情況將會向我們闡明內疚感的秘密,並且最終解決我們的困難。我相信這是能夠做到的。這種悔恨是原始人對於父親的感情的矛盾心理的結果。他的兒子們恨他,但也愛他。在他們通過攻擊行為滿足了他們的憎恨之後,他們的愛就會在這種行為的悔恨中湧現出來。這種愛用模仿父親的自居作用建立起超我:它把父親的權力給予了超我,好像是作為對他們施加於父親的攻擊行為的懲罰。它製定了旨在避免重現這種行為的種種限製。由於反對父親的攻擊傾向在以後的世世代代中反複出現,內疚感也就一直存在,而且再一次被受到壓抑並轉交給超我的每一部分攻擊性所增強。現在,我想我們對於兩件事可以說是完全清楚了:在良心的起源中,愛的作用和法定不可避免的內疚感。一個人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還是沒有這樣做,並不是真正具有決定性的。不管在哪種情況下,一個人都必定會感到內疚,因為內疚感是矛盾心理的鬥爭表現,是愛神厄洛斯和破壞或死亡本能間的永恒鬥爭的表現。當人們麵臨共同生活的任務時,這一衝突就開始了。由於集體采取的隻是家庭這一形式,所以這一衝突也必定表現為戀母情結的方式,從而建立起良心並且產生了最初的內疚感。當人們企圖擴大家庭這種集體時,同樣的衝突在由過去所決定的方式中繼續存在;它被強化了,並導致了內疚感的進一步加劇。由於文明所服從的是把人類組成為一個密切聯結的群體內在的愛的衝動,所以它隻能通過內疚感的不斷增強而達到其目的。起初與父親有關的事情在群體的關係中得以完成。如果說文明是從家庭向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要過程,那麼——由於來自矛盾心理的先天的衝突,以及愛的趨向和死亡的趨向之間的永恒鬥爭——文明將不可避免地與日益增長的內疚感緊緊地聯係在一起,而且內疚感也許將加強到一個令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人們不禁會想到偉大詩人對“天神們”的動人的責難——

你們把我們帶向地球,這個令人厭倦的地球,

你們讓我們不知不覺地走向罪惡,

然後讓難以容忍的悔恨來折磨我們:

一時的過錯,終身的苦惱!

我們可以放心地吐口氣了,因為我們想到隻有少數人有能力、毫不費力地從他們自己的混亂感情中挽救出最深刻的真理,盡管我們其餘的人,必須通過令人痛苦的不穩定性和永無休止的摸索才能找到通往這些真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