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的情況,容易被暗示的人更加容易被催眠,但是被暗示性強並不意味著被催眠性強。
根據被暗示性的類型不同,被催眠性也不盡相同
被暗示性與被催眠性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被暗示性強並不意味著被催眠性(容易被催眠的特性)強。被暗示性也有幾種類型,一般分為第一次被暗示性、第二次被暗示性、第三次被暗示性這三類。
有一種被暗示性實驗,可以測定受試者的被暗示性強度。其中振子實驗、抬手實驗、身體搖動實驗等實驗測定的是第一次被暗示性。在抬手實驗中,接到“放在膝蓋上的手抬起來了”的暗示後,手迅速抬起的話,就表示其第一次被暗示性強。我們在這裏判定的是人們是否會對暗示給予的想象出現反應。此外,注意力集中能力強的人有第一次暗示性強的趨勢。
第二次被暗示性通過繪畫實驗、嗅覺實驗、色彩實驗等進行測定,實施這種實驗催眠師會事先準備好謊言。拿繪畫實驗來說,最開始先給實驗對象看一下畫,之後針對畫中的物體提問題。這個時候,也讓其就畫中沒有的東西作出回答。對於畫中本沒有的東西,他回答“有吧”的話,就表示其第二次被暗示性強。這種被暗示性,實際上就是看其是否容易上當。
第三次被暗示性用熱錯覺實驗進行測定。這個實驗察看的是參加試驗的人是否容易被條件影響。
其中,與被催眠性有關的是第一次被暗示性和第三次被暗示性。特別是第一次被暗示性,與被催眠性的關係最緊密,是否容易受他人話語影響可以說是被催眠性的重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