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腳下一個與地球所有人都不同的紫發紫牟的青年站在泰山腳下,看著這座中國最有象征意義聖山輕輕道:“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曆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我早有來此登頂之意,仿照古人在這泰山之頂一覽眾山小,但以前一是以為感到自己還沒有那麼大的成就,沒有資格登上這座集壯闊與雄偉為一體的聖山,二來我每次想來之時心中都會感到一絲不安,但現在我可以算是當今金融業唯一的皇帝,還有什麼人的成就比我大,好有什麼人能讓我感到不安呢,那麼就讓我今天完成我一直的願望吧!”這青年說著阻止欲要跟自己上去的人,獨自一人踏步向山頂登去。
泰山,巍峨沉渾,氣勢磅礴,尊為五嶽之,號稱天下第一山。
自古以來泰山便是神聖的象征,位於古中原地區的最東部,被黃河與汶河環繞,在古時被視作太陽初生萬物育之地。
山莫大於之,史莫古於之!
泰山雄偉壯闊,具有厚重的曆史沉澱,可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冀近神靈之地。
“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
橫掃六合的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都曾在泰山舉行過曠世封禪大典。
而在此之前,上古時期更早有七十二位帝王在泰山封禪。
先秦古籍《管子.封禪篇》曾有記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雲雲;伏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
上古時期,諸多聖皇與古帝無一例外,皆選擇在此封禪,令泰山籠罩了重重迷霧,透出無盡神秘氣息。
春秋時期,孔聖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上古封禪大禮的遺跡,但卻空留遺憾,未有所獲,弟子追問時難以回答。
後世人曾有一些現。
民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紮於泰山下,無意間現一座五色土壇,內有兩套玉冊,以“石泥金繩”封之,藏於地下。
先秦上古時期,各位古皇為何皆在此封禪,至今還是一個謎,可能永遠也無法揭開。
第一次登臨泰山,葉天辰感到唯有親臨此地才能夠感覺到的壯闊與雄偉。
山體分三層台階式地質結構,猶如登天台階,坐北朝南,山體通體打開,一條十公裏裏長的登天路,通向浩大的山體間,延至峰頂。
無論是遠望,還是近觀,都可以感受到那種磅礴大氣,讓人心懷激蕩。
在壯闊的泰山麵前,讓人有一種奇異的錯覺,自身微渺如螻蟻,甚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亦顯得微不足道。
這是一種震撼性的感覺,讓人心靈為之震顫。
特別是想到古代封禪種種,更是讓人遐思無限,人類總是對未知與神秘充滿向往。
泰山古鬆蔥鬱,又多流泉飛瀑,莊嚴巍峨中不乏靈秀,再加上飄渺的雲霧,自然又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
一路向上攀登,沿途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讓人讚歎不已。
從祭地經過帝王行宮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裏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
在傍晚時,眾人終於登上泰山之巔——玉皇頂,俯視腳下萬山,遙望黃河,頓時讓人深刻明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真義。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詩聖亦留下如此千古絕唱。
此刻,夕陽西垂,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燦的亮邊,閃爍著奇珍異寶般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