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都很正直的朋友。”是呀,人生在世,誰不渴望擁有親密的朋友,分享摯誠的友誼,建立深厚的感情呢?但是,人際交往中,矛盾、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的結果,常常使朋友、親人黯然神傷,或者分道揚鑣,甚至走上反目成仇的地步。這不,小選同學正煩惱著。他交往多年的同學、朋友,在和他大吵一頓後,竟然宣布和他劃袍絕交!小選一頭霧水,百思不得其解:他為什麼離我而去?
雖然我不了解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但是,友誼的破裂決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一般要經曆以下幾個過程:
1.分歧階段
我們知道,雙方共有的心理領域越大,彼此的情感就越深刻。而分歧卻使人際關係中雙方的不同點逐漸擴大,使心理距離拉開,彼此的接納性降低。為此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方麵的實驗,結果發現人們在彼此關係融洽的時候,可以肯定地判斷出對方的情緒、狀態、目的和意圖。但雙方出現分歧、雙方情感的融洽程度下降時,人們開始對對方的情感、動機、狀態無法把握,即“咫尺天涯”,產生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的感覺。此時也更容易錯誤地判斷對方,正如顧城的那首小詩: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2.收斂階段
一般情況下,如果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分歧、衝突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往往進入收斂階段,使人際關係進一步惡化。首先,雙方發自內心的自發溝通時間減少,情感上的微妙變化具體體現在行動上;其次,盡管雙方的關係出現明顯困難,但表麵上還試圖維持友好的形式;最後,雙方均感受到分歧的存在,於是在雙方的談話中小心翼翼,盡可能不觸及一些反感的話題,進行有意或無意的“補救”。
3.冷漠階段
如果雙方的分歧在收斂階段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則會進入冷漠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首先雙方在態度上異常冷淡,不再擁有共同語言,開始主動放棄增進溝通的努力和機會;其次是不太情願直接對話,往往用非語言的形式交流,如常見的留言條、留言電話等;第三,即使不得不麵對的話,目光、話語都沒有往日的溫暖和真情,給人“冰點”的感覺,就如《糊塗的愛》所唱:“失去了往日的溫度”。但是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雙方還是勉強維持著這種關係。
4.逃避階段
隨著關係進一步的惡化,雙方當事人自我保護意識更漸增強,彼此之間開始相互回避,特別避免兩個人在一起的無所適從和尷尬。如果兩人必須溝通的話,往往通過第三者的途徑加以實現,從而避免直接的詢問、提出條件、要求等。相比較而言,逃避階段一般比冷漠階段短。因為一味地逃避不是辦法,要生活下去就要麵對現實。如果人際關係發展到這一階段,也意味著分歧的最終解決不會拖太久了。
5.終止階段
人際關係的終止方式一般有兩種。某些情況下,雙方會在先前惡化的基礎上發生最後一次直接、激烈的正麵“交鋒”,而這次“交鋒”則成為雙方人際交往史中“斷交”一章的“裏程碑”,自此為雙方的交往和依存關係劃上句號。如上文提到的小選和同學。另一種情況是,隨著交往的隔斷,自然情感融洽的解體,雙方感覺沒有再次“交鋒”的必要,於是經過冷漠和逃避階段後,雙方關係在沉默中自然解脫,成為陌路。
由於生活的複雜性、人性的多麵性,人與人之間出現衝突、分歧是必然的,是任何人無法避免的,哪怕是再厚重的人際關係,哪怕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都可能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裂痕。因此我們要認清人際衝突或分歧的本質,學會建設性地處理衝突或分歧,並對在人際交往中可能出現的衝突做好一定的心理準備,學會用別人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別人的腳丈量社會,用別人的心去體驗人生,多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就會有效地減少人際關係惡化和破裂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