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音樂教師的觀念轉變與角色定位(1 / 3)

為適應21世紀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實現自身的發展。新型音樂教師在音樂新課程中,要更新知識與技能,提升素質及修養。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和角色。

一、對傳統教師觀念與角色的思考

傳統教育觀念中的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知識的化身,是活教材,教師是知識的中心。在多年“師道尊嚴”的傳統教育觀念影響下,“尊師”是為了重“道”和重“教化”,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完全是傳授與接受知識的關係。在這種關係中,教師以知識的擁有者而處於中心的地位,教師的話是真理,是絕對“權威”。

傳統教育注重教學過程中的繼承與沿襲,屬於承襲教育。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師在講台上傳授書本知識,學生接受、記憶和再現教師傳授的知識。教師在教學中處於控製與支配地位。教學過程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把知識與技能,按自己的意願和自己曾經接受知識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教學雙方,教師是主體和中心,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學習完全依賴教師的傳授。教學中,教師處於絕對優勢和主導地位。教育評價以考核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能內容為標準,這無異於用一個模子造就統一的人才。在這種大統一的模式局麵下,學生的個性很難得到發展,阻礙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傳統教師角色重視教師的學科知識與技能,忽視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重視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教與學的創造性;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師生的合作關係;注重社會責任,忽視教師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

二、確立現代教師觀念與角色

英國著名課程研究專家斯騰豪斯認為:“課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課程發展是人的發展”,“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課程的發展”,教師是課程的最終實施者,他們的思想、行為、觀念等對課程改革過程以及對將課程政策轉化為課程實踐的方式,都有強有力的影響。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觀念對他們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行為有顯著的影響,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在教育觀念的背景下展開的,不同的思想觀念支配不同的行為。有什麼樣的教育觀念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行為,並體現在其教育教學工作上,也勢必體現在教學設計工作上。

現代的教育觀念體現在教學觀念上要實現六個“轉變”:

●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向以學生主體參與為中心的模式轉變。

●從單純追求學科知識水準向追求人的全麵發展轉變。

●從偏向少數拔尖學生向麵向全體學生轉變。

●從過多的統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轉變。

●從教育和社會脫節向緊密聯係社會的生產生活實際轉變。

●從強化競爭的教育向以合作為基礎的教育轉變。

這些教學新觀念是指導教學設計的正確思想,還可以就某一方麵深化。如李如密先生在《教學藝術論》一書中,對我國特級教師的教學藝術觀,進行了分析歸納。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課堂教學藝術的關鍵在於把握住學生的注意之門——學習興趣。

●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學藝術卓有成效的重要條件。

●教學藝術的理想境界在於形成鮮明而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

●教學藝術的根本追求在於通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學藝術植根於學生深厚的愛,是情感與情感的共鳴,心靈和心靈的呼應,個性對個性的影響。

教師有了觀念上的轉變,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定位也有了相應的變化,新課程標準中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要求。

(一)由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這個人自己的教育。這種個人同他自己的關係的根本轉變,是今後幾十年內科學與技術革命中教育所麵臨的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已成為主角,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職責不僅傳遞知識,更要激勵思考,學生學習和學會的過程,雖然需要教師的教,但這個過程最終要學生自己完成;學生所學到的和學生潛在所能學到的,遠比教師教的多得多。教師必須要走出“教師中心”、“獨奏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教學“以學生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