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最後的秘密:洗腦
在這一天的下午,這個小小的會議室裏,絕大部分人的情緒都崩潰了,像野獸一樣撕心裂肺地哭喊。看著身邊癲狂的人群,我感到後背一陣陣發涼,一種來自靈魂最深處的恐懼遊蕩在全身。
我明白了!我終於明白了!困擾我兩周的問題,我找到答案了!
為什麼公司要安排如此高強度、高密度的疲憊性訓練?為什麼公司要一次又一次地強行灌輸一些看似簡單可笑的觀點?
這一切的後麵的秘密就兩個字:洗腦。
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洗腦做準備!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洗腦:
根據社會心理學知識,洗腦的關鍵便是讓洗腦對象沒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放棄質疑,對洗腦實施者無條件地盲從。
洗腦的本質是一種心理強製技術,目的在於改變個體或群體的價值觀、信仰、感知和判斷,最終改變理念體係和行為方式,這背後隱藏著實施洗腦者及其背後主使的巨大政治或經濟利益。
教育也是用來改變個體的理念體係和行為方式,在這一點上和洗腦同理。教育和洗腦的根本區別在於目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讓個體社會化,習得普遍認同的社會理念和行為方式;然而洗腦的目的往往不可告人,或者掩蓋其真實目的,缺乏科學思維的人不能輕易分辨,甚至懶得分辨。
洗腦的原則有以下幾種:
1.簡單重複。將同一主題重複一遍又一遍,直到它被牢記。
如:我愛KB,我愛KB,我愛KB。每天重複100次以上。
每天至少唱10次企業歌。在培訓課上,各路講師反複重複:KB 是你們最好的選擇。
高強度地重複,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很多同事從一開始討厭企業歌,到最後會情不自禁地一邊洗澡,一邊高唱企業歌。
行為和情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非常大的改變!
2.不給被洗腦者閑餘時間和私人空間,讓他始終處在預先設定的活動中。使用高強度的疲憊轟炸,讓被洗腦者的身體和心理都達到極限,處在崩潰邊緣。在這個時候,人平時所擁有的自主思考能力、防禦心理將減到最弱。洗腦者可以向被洗者植入自己想要輸入的觀念。
KB的洗腦攻勢尤其猛烈,在半個月中,人們每天隻睡3個多小時。在每天20個小時的高強度訓練中,沒有片刻停息,並且加入大量的對肉體的折磨。在40℃的高溫下進行隊形訓練,在悶熱、有毒的車間中和工人一起工作10小時。工人可以休息了,但我們不能。在疲憊至極時,還要挺胸直背地聽洗腦課。在星空燦爛的夜晚,一次又一次地高唱企業歌,上百次聲嘶力竭地大喊:我愛KB。
3.批評,互相批評和自我批評。讓被洗腦者感到不確定,不斷地感受到屈辱和慚愧的威脅。
這也可以解釋,史總為什麼總是以最強硬的態度來進行壓製與批評,總是把被他逮住不聽命令的同事拖上講台,讓他們反複認錯,自我貶損。
集體訓練解散後,各個部門都會開小會,主管要求每一個員工都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批評和對其他的員工進行批評。如果批評不到位,必須重新做,直到主管滿意為止。
KB的大規模洗腦主要使用了三種策略:
A.同伴壓力。
有關同伴壓力的實驗比比皆是。1956年,著名心理學家阿希組織了這樣一次心理實驗,參與實驗的一共有5名學生,其中4名是安排好的托,1名是真的被試驗的對象。在試驗中,首先向5名學生出示一條標準線段,再出示幾條長度差異很大的線段。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是從這幾條線段中判斷出哪條線段的長度與標準線段一樣長。前4名托先回答,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真的被試驗的人員最後回答。12輪過後,76%的真被試驗的人員至少一次附和了錯誤答案。
清醒者永遠是孤獨的,當周圍的人都開始不自覺地唱起企業歌時,當所有的人都不再獨立思考,隻成了運作的機器的時候,一個真正有獨立見解的人要麼隱忍,要麼死去。
B.轟炸。
1996年,心理學家瑪格麗特·辛格在其著作《邪教在我們中間》中首次使用“Love Bombing(愛心炸彈)”一詞,用於描述教化者采用情感方式讓被教化者感受到夥伴的親密、被讚揚的快樂、家的溫暖、友情的共享等,使之沉浸在愛和同情的海洋中。這種策略被廣泛運用於宗教團體招募新成員的過程中。
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在平時的生活中,不可能有上百人一起對著他喊:“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