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做人糊塗一些好(1 / 1)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在自己奮鬥了一生即將離去時,留下了“難得糊塗”這一名訓,是因為他深刻參透了人生的哲學,明白了人生的無奈。但仔細品味,它卻可以成為我們的醒世警言。

在一次宴會上,楚莊王命令他所寵愛的美人給群臣和武士們敬酒。傍晚時分,一陣狂風把燈燭吹滅了,大廳裏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誰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係帽子的帶子扯斷,然後來到楚莊王的身邊,向他哭訴了被人調戲的經過,並說那個人的帽帶已被扯斷,隻要點上燈燭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誰。

楚莊王聽後不以為然,他安慰了美人幾句,便向大家高聲說:“今天喝酒一定要盡興,誰的冠纓不斷,就是沒喝足酒。”群臣眾將為討好楚莊王紛紛扯斷冠纓,喝得爛醉如泥。等點燈時,大家的冠纓都斷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調戲她的那個人,也無從下手了。

三年後,楚國與晉國開戰。楚軍中有一位勇士一馬當先,總是衝在前頭。楚莊王很奇怪,問他為什麼如此拚命。勇士回答說:“末將該死。三年前我在宴會上酒醉失禮,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還為我掩蓋過失,我隻有奮勇殺敵才能報答大王。”

在這個故事中,楚莊王聽說有人調戲美人,而且係帽子的帶子被扯斷,是可以查出誰犯了錯的。但楚莊王想在這件事上采取“糊塗”的態度,因為他認為酒醉失禮是難免的。所以,不想追究下屬的過錯,故意讓大家扯斷冠纓。楚莊王的寬容大度後來得到了應有的報答。他的這種“糊塗”其實是一種富有遠見的“精明”。

難得糊塗,是人屢經世事滄桑之後的成熟和從容。這種糊塗與不明事理的真糊塗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徹大悟之後的寧靜心態的寫照。

現實人生確實有許多事不能太認真,太較勁。特別涉及到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太認真,不是扯著胳臂,就是動了筋骨,越搞越複雜,越攪越亂乎。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難得糊塗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糾紛,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

《水滸傳》中講了潘金蓮與武大郎的故事:在武鬆離開家之前,特意囑咐他的哥哥武大說:“有什麼事你且不必與她計較,一切等我回來再說。”武鬆心裏明白嫂嫂潘金蓮的為人,卻並不給武大道破。因為他深知哥哥脾氣耿直,怕哥哥心裏接受不了但又鬥不過嫂嫂。

武鬆走後,在王婆的安排下,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此事逐漸傳開,搞得武大無法容忍,再怎麼矮小,畢竟是個有血性的男人啊!臉上實在掛不住的武大便想盡辦法去捉奸,捉是捉到了,但是有什麼用處呢?西門慶不是那種鄉花枕頭外強中幹型的花花公子,而是一個風流倜儻、有武藝且有錢的主。當怒氣衝衝的武大衝上前意欲報奪妻之恨時,西門慶毫不費力地將他一把推翻在地,再補上一頓拳腳,武大便一病不起,最後悲慘地死在王婆、西門慶與潘金蓮三人的手中。

雖然最後武鬆以牙還牙,使西門慶、潘金蓮血債血還,但付出的代價太沉重了。武大抓奸不成反被奸夫淫婦害死,有理也無法再伸,若沒有弟弟武鬆給出口惡氣,便隻有作個遊蕩於荒郊野外的孤魂冤鬼。武大的仇是報了,可武鬆卻也險些因此而喪命,從輕發落後還是落得個刺配的命運。

如果當初武大聽從武鬆的勸告,臉皮稍微厚了一點,對藩金蓮的行為裝糊塗,依舊整日早出晚歸,裝作什麼也不知道,天大的事情等兄弟回來後再說,結果恐怕就不會是這樣了。假裝糊塗先將潘金蓮穩住,待到武鬆回來後,或是送官府處理,或是再將他們殺掉,武大都不會成為無謂的犧牲品,代價也就不會那麼大。

做人糊塗一些,有時候可以保全自己,有時候也會成就自己。

心理學小貼士

順其自然,裝一次糊塗,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公眾為了長遠,哪怕暫時忍一忍,受點委屈,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