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的作用,其實勝過千言萬語。父母的行為將會成為刻在孩子心中的豐碑。
在一間不大的房子裏,濃煙滾滾,四個男人圍在一張桌子上,正在打麻將,他們時不時地冒出幾句俏皮話,惹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在他們旁邊不遠處,有一個男孩在做作業。這時,一個中年男子手裏手著麻將,嘴裏叼著香煙,衝著男孩大聲嚷道:“好好學習,專心做作業,別長沒用的精神。”男孩抬起頭,瞟了他一眼,沒有好氣地回敬道:“你看你那樣,還管我呢,打你的麻將得了,有什麼資格來教訓我。”說完後徑自走出了房間。
家長是青少年的啟蒙老師,家庭是人生教育的主要的、關鍵的場所。家庭對青少年有刻骨銘心的影響,家長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個性品質等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青少年在社會化成長過程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就是父母。因此,家長的優秀素質是一種教育力量,不僅能影響孩子良好品德和個性的形成,而且能影響家庭教育的效果。在有意無意地教育過程中,家長對品德培養的重視程序以及品德價值觀,會直接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不想讓孩子欺負人,自己就不要打罵孩子;如果希望孩子講禮貌,你自己就必須講文明禮貌;如果你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則,你自己就不要跳越馬路欄杆或者闖紅燈。寬厚、善良的家長,孩子就可能會關心體貼他人,尖酸刻薄的家長,孩子就可能會挑剔敵視他人;言出必行的家長,孩子就可能會很守信用,出爾反爾的家長,孩子就可能會言而無信。
規則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決定一個國家公民的素質。一個明智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就樹立規則意識。
李明全家是在孩子六歲的時候移民加拿大的。他發現外國人教育孩子並不像國內人們認為的那樣鬆懈,反而十分嚴格。外國人平時對孩子多是鼓勵、肯定,盡量給他們自由行為的空間,可是如果孩子一旦違反了規則,懲罰必定是極其嚴厲的。比如,同樣是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大人一聲“我們該回家了”,他們的孩子不管玩得多高興,一定會很快收拾好跟著大人回家。而自己的孩子,叫了三四遍,卻一點反應都沒有。李明說:“你看吧,在商場裏賴著不走要大人買東西的,多數是華人的孩子。”
“不許在房間裏亂跑,好好吃飯!”
“我數3下,你必須坐到餐桌這兒來!”
4歲的天天邊吃飯邊在房間裏跑來跑去,和媽媽捉迷藏。天天媽已經說過無數次了:吃飯的時候不能離開桌子。但無論天天媽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誘,還是聲色俱厲,甚至在他的小屁股上來兩巴掌,都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