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工作要懂心理學(3)(1 / 3)

而“放任病症”技術則要求大膽地展示自己的憂慮和恐懼。比如,郭香女士索性這樣想:“我就數錯一次錢、犯一次錯,自己還真能瘋掉?”而文先生不妨這樣大喊:“我愛心髒病,隨著心髒病死去是我的理想,我才不願長期受折磨,就讓我去死吧!”通過一次徹底的宣泄,會發現,其實結果並不像想象的那樣糟糕,人反而會漸漸平靜下來。國外也有一種類似的療法叫“衝擊療法”,原理是大致相同的。

七、 警察也是心理弱勢群體

公安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警方共有476名民警犧牲,6076名民警負傷,因積勞成疾犧牲在工作崗位上的民警達212人!

作為國家機器的組成部分,警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直接關乎社會治安和民眾利益。如果警察的心理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勢必影響工作並可能對整個社會造成威脅。所以,加強對警察心理素質如抗壓能力、自控能力的培養,建立完善的心理支援體係,為民警提供心理健康援助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1994年,一向清貧的陝西某派出所的一位教導員被確診患了乙肝,欠下幾萬元的債務。第二年,他多病的妻子又下了崗,加上老父病重,他甚至連兒子上幼兒園的50元學費都交不起。2001年5月15日,他在僅10平方米的出租屋後院飲彈自盡,年僅34歲。他在遺書中寫道:“玩命工作,無愧於心。留給妻兒之少,來生再報。”

從2000年開始,一線民警的心理問題成為全國公安部門關注的焦點。2006年,河南省公安廳針對該省千餘名民警進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52.74%的基層民警有心理問題;陝西省公安廳對976名民警進行心理健康調研,結果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高達66.5%……

華夏心理網和全民健心組委會所做的《壓力現狀與心理支持服務需求調查問卷》,結果如下:

10%~20%的幹警表示最近兩周心情不是很好;91%的幹警在工作、生活方麵存在一定的壓力,其中85%是工作壓力,48%是生活壓力;71%的幹警表示急需緩解不良情緒的方法和指導。在工作壓力源中,表示工作量大、起居無規律的占81.5%;因工作要求高、任務難度大而存在壓力的占66%。而生活壓力源中,與家人生活步調不協調和經常工作在外是前兩位,因此而感到對家人有愧疚感的占50%以上。在人際交往方麵,差不多71.6%的人存在孤獨感;有61%的人存在職業角色壓力;近50%的人長期被不良情緒纏繞。在身體健康方麵,疲勞和睡眠質量不高是最常出現的問題。遇到煩惱需要調節時,61%的人靠自己排解不良情緒,超過20%的人鬱積在心裏。50%以上的人認為目前的生活中,身心都需要調整,心理調整緊隨身體調整之後,其間隻差3個百分點。

心理專家警告說:“警察已成為國家機器上磨損最快的部件。由於滿負荷甚至超負荷工作,警察,特別是基層警察已經成為最易引發‘過勞死’的職業群體!職業的特殊性使他們麵臨許多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

現在,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警察部門都非常重視警察的心理問題。

美國是最早關注警察心理健康的國家之一,早在19世紀80年代的招警考試中,就涉及心理健康內容。每個警局都配置一兩名心理醫生,對警察進行心理調試、輔導和保健。香港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設立心理服務組,心理專家通過谘詢和電話熱線等方式,專門為警察及其家人排解心理障礙。香港《警察通例》還明確規定:凡是警員在執法公務中受到刺激或受到壓力的衝擊,如開槍擊傷、擊斃人犯,身處險境而未受傷害等,都必須在事後谘詢心理醫生,以確認是否心理正常,並運用科學方法排解心中的焦慮和障礙。

心理專家認為,警察在心理上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麵由於職業角色決定了他們是強者和保護者,另一方麵又被其他社會群體敬而遠之,自身往往有孤獨感。

同時,在執法中看到許多陰暗麵,接觸的多是負性情緒環境,但職業要求又使他們壓抑並且缺乏真正的傾吐。所以,從這個角度講,警察是最需要被社會關注的心理弱勢群體。

警察壓力的主要特點是壓力來自於隨時可能發生而不是隨時在發生的事件,真正由於親曆血腥場麵或突發事件而感受到壓力的僅占5%。同時,警察除了承受巨大的工作壓力,在生活中同樣要麵對其他常人的壓力,工作的壓力會影響生活,生活的壓力又影響工作。根據警察的壓力特點和強度、頻次超常的職業特點,大部分警察最需要的是減壓“快餐”。

溫馨提示

當警察確知自己出現問題時,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並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真正有勇氣。在日常警務工作中遭遇突發事件時,以及個人自願申請都可以接受心理谘詢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