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領導心理(3)(1 / 3)

作為領導,應該有勇於承擔自己責任的氣度,像禹、湯那樣大度、正直、有責任心,即使真的有錯誤、有過失,手下人也一定能夠理解、諒解,這反而會激發手下人與己同心同德,共同戰勝困難。

可是,有些領導總是把企業的榮譽冠在自己頭上,把因自己決策失誤而造成損失的責任,轉嫁到下屬身上,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結果,領導的麵子是保住了,但手下人的心卻散了。下屬是不會真正齊心協力地與這種領導共事的,因為他們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他們不會為這樣的領導去付出努力。到那時,領導又怎能帶領下屬,激發他們去振興團隊呢?

溫馨提示

成功的領導都知道自己言必有失,行則有過。如果一味地推脫責任,明明過失是自己的,卻不肯承認。這樣的領導,恐怕沒有人願意與他共事,其結果不但失去賢才,更為嚴重的是會影響到其事業的發展。

領導之道

要做一名負責任的領導,可以從《史記·循吏列傳》的典故中領悟一二。

春秋時期,晉文公稱霸,他任命有功之臣李離為晉國的“理官”。有一次,李離聽信讒言,誤把沒有死罪的人處死了,當他知道真相後,就判自己犯了“過失殺人”之罪,把自己關進死囚牢房。晉文公聞訊趕來勸他:“官有富貴,罰有輕重,此事是因為你的下級沒有調查清楚,你自己並沒有罪。”李離答:“我的職位比他們高,受他們的拜揖我從不還禮;拿的俸祿也比他們多,但從沒有分給他們過。

而現在我犯了罪卻要把罪名推給他們,天理難容。我記得有一條律文是:理有法,失刑則刑,失死則死。”說罷,伏劍而死。

激勵這個概念來源於管理,是指激發員工的工作動機,也就是說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員工努力去完成組織的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因此,實行激勵機製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確地誘導員工的工作動機,使他們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滿意度,從而使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繼續保持和發揚下去。

一、激勵的作用和方法

一個好的激勵者才是一個好的領導,否則,就隻能算一個忙忙碌碌的管家。在管理中,不僅個人需要有效的激勵,團隊也同樣需要。那麼,什麼是激勵,怎樣做才是有效的激勵呢?

激勵是為了讓被激勵者產生積極的行動,而有效的激勵,則是利用了所有有限的資源,讓被激勵者產生你所希望的積極的行動。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行動需要動力,激勵的過程也可以看做是激勵者通過某種手段,使被激勵者產生動力的過程。

而動力的產生,需要有差別,沒有差別,則形不成動力。

比如,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出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就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從而拉開差距,因為差別的存在,一部分人才有了致富的動力,也才有了今天這麼繁榮的局麵。所以,有效的激勵,就是允許有差別,而且要想辦法製造差別,有效地利用差別,差別存在了,才能產生你所希望的動力源泉。

心理專家建議,領導的激勵措施要從以下四個方麵來進行。

(一)激勵下屬

經常用錢激勵不太現實,中國人都是好麵子的,那麼麵子激勵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俗話說,好話能當錢來用。所以給別人麵子,是比較現實而且有效的激勵手段,不管是對上司,還是下屬、同事或朋友,都不妨給別人留點麵子。

在某單位裏,每到年終,都要進行績效考評,作為長薪的依據。按照單位的規定,各部門員工,6%的評為最優,20%的評為次優,35%的良好,35%的一般,這都在一定程度上長點薪水,而4%的落後分子是一個子兒都不長的。

那些被評為最差的,自然要找主管理論理論。

“憑什麼把我列為最差呀,我也不比他們差嘛!”

主管於是很平靜地解釋道:“不是因為你表現不好的問題才被評為最差的,而是單位規定必須評幾個落後分子,去年是別人,今年輪到你了,這叫太監輪流值,今年委屈你當一回公公。”

“哦,原來是這樣的,早說我自己都主動站出來了,沒事!沒事!”

這個人因為受到了主管的激勵“其實並不是你表現不好的問題”,所以他不僅快速釋懷,而且反過來安慰了主管一番,好像是主管本人被評為落後分子了。這就是激勵的作用。

對下屬的激勵,除了在麵子上給足以外,當然也要考慮錢的問題,但在很多單位,即使高層也不一定擁有多少激勵的資源。雖然,資源緊張,但隻要利用好,產生的作用也會很大,不要以為這點東西起不了作用,而浪費就更加可惜了。

過去的國企,有一個明顯的弊端,就是激勵資源過於集中在少數人身上,比如企業評先進,幾乎年年都是那麼幾個人,而不能充分地調動起廣大員工的積極性,這極容易引起消極怠工的情緒。所以,在管理上,有時需要舍局部而顧全大局利益,因為更多的人都需要來自上司的激勵。

尊重,金錢,讚美,都是下屬非常需要的,所以要盡可能多地提供給他們,隻要做到這一點,就是有效的激勵。還有語言激勵,隻要用得得當,也並不比金錢威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