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愛情與人的心理(1)(1 / 3)

引言:愛情是男女之間建立於生理、心理、倫理基礎上的,並與社會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一種社會活動。人們在愛情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窺探愛的秘密。認識愛的實質,努力摸索愛情發生,發展的心理機能,愛情活動的心理狀態與特點,以實現愛的成功。

不同階段的愛情心理

青年愛情心理

青年擇偶的根本態度和對愛情的情感體驗是以性心理的發展為前提,是和性心理的發展過程相適應的。伴隨著性心理的發生發展及積累,人逐漸形成有關性問題的某些觀點,這些觀點趨於係統化,就形成了某種戀愛觀。

青年戀愛觀的形成是一個逐步發生發展的過程,它一般要經過幾個階段。

朦朧期

在少年晚期到青年初期這段時間稱為朦朧期,這一時期是青年對愛情由完全不懂到懂得一些的過渡階段。由於身體的迅速發育,生理、心理從而引起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性機能和性意識的提高,青年男女異性逐漸產生了向往、好奇等心理傾向,這就是愛情的朦朧意識。它主要表現為:比較注意男女之間的特殊關係,象男女的相愛、擁抱等等,特別喜歡傾聽或者談論他人交朋友、談戀愛的事情,尤其是女孩子喜歡接觸異性,易對異性產生好感。女孩子覺得男孩子很有趣,聽到男孩子講髒話,也不真的生氣,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但是由於傳統的性觀念的影響,以及對男女關係存在著神秘感,因此在表麵上,男女之間總是互相回避,彼此之間在接觸過程中總是感到有些“別扭”,似乎中間有層微妙的“隔膜”。因此,青年男女之間就形成了既好奇、向往,又故意疏遠的矛盾。在這一時期,對青年的戀愛觀的教育一定要跟上,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見到男女同學接觸就說是思想不健康,否則的話就會增加青年對愛情的神秘感和認識上的“變態”的心理。

隨著青年男女在生理發育過程中的趨漸成熟,也越來越接近性的成熟期,這一時期稱為泛愛期。當青年男女對性的關係有了基本的理解時,異性之間就會產生彼此的愛慕的感情。這表現在:男女之間比前一時期願意甚至是主動接觸,非常喜歡甚至是主動了解異性間的事情和男女之間的秘密,而且還常常產生這方麵的聯想,在這個階段比較注意自己的打扮、裝束,力求引起自己心愛的人的注意。但是在這個時期的青年男女的愛具有著“泛化”的傾向,他們覺得可愛的人不隻一個,這些特征表現在女青年的身上特別明顯。許多女生反映,覺得與男同學在一起,感到特別的舒暢和愉快,而且從心裏非常願意和男生接觸。一個女青年對一個男青年產生了愛慕的感情,如果那個男青年並不太理睬她,或者並不太注意她,那麼她就會難過地流下眼淚。但是在這個時期的女孩子所愛慕的對象並不是很穩定的,她們會覺得可愛的男性不隻是一個。她們要交的男性通常是年齡比自己大的,因為在這個時期同齡的男孩子還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愛情,還不能滿足女孩子在情感方麵比較細膩的要求。而對於男青年來說,盡管前一時期也很願意和異性接觸,但是這一時期,他們在異性麵前故意表現得很“穩重”、“傲慢”、“能幹”,有時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或者瞧不起別人。這個時期的青年男女對愛情雖然有一定的認識,但卻很不穩定,對愛情價值缺乏正確而全麵的認識,更沒有形成比較係統的戀愛觀。有些青年還出於對異性的好奇心理,抱著和異性“耍著玩”的心理,許多人由此失足而造成犯罪,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浪漫期

青年中期的男女,生理發育基本趨於成熟,社會生活的知識經驗不斷地增長,自我意識也明顯的增強;但是涉世還不深,因此他們有很多想法都帶有“理想化”的浪漫色彩,這在愛情上有所體現。他們對愛情追求的熱忱更加高,希望獲得真正的愛情,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理想的”伴侶。喜歡追求愛情的浪漫性,有時浪漫到不切合實際的程度,往往把對象設想得完美無缺,認為愛情應該盡善盡美。在擇偶時,往往把一些名家、偉人的長處融合起來,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超脫現實的“理想對象”,並作為自己擇偶的標準,而一旦發現現實的中的異性與頭腦中的“對象”差距很大時,就會表現出不安和苦悶,認為這個不合適,那個不理想。一些有個性的女青年,往往表現得更明顯。由於不能迅速自我調整,以致許多人到了而立之年還找不到一個“理想”的對象。青年人頭腦中形成了“理想”對象之後,就希望能在現實中找到這個“理想對象”因此與異性親近的需要與日俱增,甚為迫切,原來那種對異性故意疏遠的現象似乎不複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異性感興趣。渴望異性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同時自己也注意了解、尊重“意中人”。用他們的話說:“一個人的心需要另一個人的心去撫愛。”所以,非常留心的去觀察周圍的同齡異性,樂意並主動與異性在一起活動。以便物色更“理想”的對象。這時期,適當開展一些有益青年身心發展的集體活動,給青年提供正當的交往場所,有利於青年互相了解,增進友誼,樹立正確的戀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