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心理困惑——趕走心理困惑,讓心靈灑滿陽光(3)(1 / 3)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學財會的小陳發現自己花了越來越多的時間完成功課,每次作完作業,他總是要反複檢查,直到自己滿意為止。畢業後到了一家銀行工作,同事很快發現明明可以兩三個小時完成的賬,小陳卻需一兩天完成。因為他總是擔心賬沒有作對,反複地檢查。不僅是在工作上,小陳出門時反複檢查門窗是否關好,寄信時反複檢查信的內容,看是否寫錯了字,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單位領導隻好讓他回家“休息”。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具有強迫現象,比如反複檢查窗戶是否關緊,大門是否上鎖。如果這種現象隻是輕微的、暫時的,當事人不會覺得痛苦,強迫行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的妨礙,就不算是病態,也不需要太在意。如果強迫症狀出現的次數比較頻繁,幹擾了正常的生活,對工作和學習有了很大影響,這就要去治療了。

據國際權威專家統計,30歲左右的城市人群最容易引發強迫症,且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他們大多長期機械工作,壓力過大,對本職工作漸漸產生了厭倦,卻又希望得到上司的賞識,不允許自己出錯,凡事追求完美。這種狀態形成了惡性循環,就容易導致強迫症。

強迫症與一定的人格特征有著密切關係。患有強迫症的人為人謹慎、墨守成規、缺乏通融和幽默感、太過理性;內心常常有明顯的衝突,徘徊於服從與反抗、控製或爆發兩種極端。他們常常對自己、對別人要求很高,結果總是批評別人不好,懷疑和否定自我,缺乏自信心,常因無法接受自己強烈矛盾的內心衝動欲望而崩潰。

社會心理因素是強迫症的誘發因素。正常人偶爾有強迫觀念,但是並不持續,然而在某些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下,這種強迫觀念卻會被強化而持續存在。比如,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換,加重了責任,要求過分嚴格;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難,懷孕,分娩等造成的緊張;親人的喪亡,突然驚嚇,遭受政治上的衝擊,瀕臨破產等等。這些事件會給人帶來沉重打擊,使人謹小慎微,遇事猶豫不決,反複思考,憂心忡忡,容易促發強迫症狀。

心理醫生認為,如果已經患有強迫症,隻要能勇敢理智地承認它,那它就並不可怕。

1.把心放大,一切順其自然

要克服強迫症就要相信世上並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殘缺也是一種美,維納斯的斷臂被世人稱為“完美的美”就是例子。此法在於減輕和放鬆精神壓力,做任何事情都要順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評價它了。如:擔心窗戶沒關好就沒關好了,東西好像沒收拾幹淨就髒著亂著吧。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來克服由此帶來的焦慮情緒,症狀是會慢慢消失的。

2.讓情緒得到宣泄

說出自己的緊張情緒,如自己過去曾在某個情景或某個時候受到的心理創傷、不幸遭遇等,把內心的痛苦情緒盡情向親近的人發泄出來。說出自己的恐懼,也就降低了恐懼;說出自己的緊張,也就緩解了緊張。

3.直麵引發強迫心理的環境

讓一個人暴露在其恐懼的情境中,會使其感到焦慮和痛苦,所以,很多人會極力回避這種環境。這時必須靠自己的意誌力或其他人的幫助來阻止回避行為的發生,隻有在強迫的情境中暴露的時間足夠長,這種焦慮和痛苦才會緩解。簡單地說,就是一下子接觸到最害怕的東西,然後讓自己慢慢適應。反複運用此法可阻止回避行為的發生,最終對這類情境就不再恐懼,從而建立正常的行為模式。

心理常識視網膜效應

心理學上所說的視網膜效應是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征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征。比如,有人買了一輛墨綠色的中型轎車。當時他覺得一般人的車都買白色或黑色,所以認為自己的選擇很獨特,而且很有品位。但是當他買回車來之後,卻發現不論是高速公路上,還是小巷子裏,甚至他住的大樓的停車場中,都看到許多和他的車同型,而且是墨綠色的轎車。這就是生活中的視網膜效應在作怪。

與內心的恐懼做朋友

有些人怕水,有些人恐高,還有些人連自己怕什麼都不清楚,而隻能籠統地說:“我怕黑。”其實怕黑的感覺不是來自黑暗,而是另有原因和情況。心理學上認為,“黑暗”隻是常見的害怕的感覺的一種而已。害怕在形成之後,往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退。但對於有些人來說非但不會消退,害怕的程度反而會更加嚴重,久之則會形成“恐懼症”,進而影響人格發展與日常生活行為。

四歲那年,亞紅的弟弟出生了,從此她不再享有被媽媽摟著睡覺的待遇,而那時村裏樹林茂密,幾乎每天夜裏都有狼來活動,大人自是熟悉了狼的叫聲,不以為然,但年幼的亞紅每每聽到後卻毛骨悚然。於是,她漸漸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必須開著燈。有時,爸媽看她睡著了,就把燈關掉。但敏感的亞紅一旦意識到燈被關掉了,就會立刻醒來,並要求爸媽不要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