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糊塗一時,聰明一世(3)(1 / 2)

不可否認,本傑明·富蘭克林所交往的人都是精明人,他之所以這樣受人歡迎,得到別人的重視,主要得益於他人格的成熟——寬容、忍讓、和善。正是這種一貫低調的作風,讓他成了一個做事高明的人。

與人“過招”,要形醉而神不醉

為人處世必須要學會裝糊塗,尤其在與人共事,或是發生利益糾紛時,必要的糊塗往往能夠讓你化被動為主動。

張麗是個性格耿直的人,她做事果斷,為人直爽,深得一些朋友的好感與信賴。但是,這卻讓她在工作中吃盡了苦頭。一次,她哭泣著在老板麵前抱怨:“我哪點做得不對,不都是為了公司好,為什麼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呢?”原來,在張麗到任之前,部門裏的一些員工經常在上班時煮麵條,有人還經常把公司的紙張與筆帶回家。但當時的經理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所以,大家都相安無事。張麗到任後,嚴厲地阻止了員工的這些做法,所以得罪了不少人。時間長了,便很難再在部門裏開展工作。

麵對張麗的抱怨,老板的建議倒顯得很老練:“你不要正麵反對他們,適當的時候,你也可以這樣做,但是你一定要讓他們心裏清楚:這種事不是可以經常做的。”

不可否認,許多處世高手與老道的企業家都是糊塗學大師。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不難看出,糊塗是一種做人的智慧。作為普通人,在與人過招時,如何做到形醉而神不醉呢?

小事情上一定要揣著明白裝糊塗

我們現在很多人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要劍拔弩張,不給一種說法就不罷休。結果是誰也不給誰台階下,最終大家都不好收場,因此便會結下冤氣。話又說回來,因為一點小事而壞了一天的好心情,真有些不值得。不可否認,現實中如此較真的人大多是些聰明人,可惜這些聰明人總是把聰明用錯地方,要知道,在小事情上聰明的人,往往是小聰明。

小劉很喜歡與人較真,三天兩頭就與同事、朋友抬上一杠。許多時候,原本輕鬆的交談氣氛也會立刻變了味。一次,一位同事說100元買了一個包,並且說自己買得很值,小劉上前一摸,便開口說道:“這個包最多30元。”同事笑了笑說:“30元?別開玩笑了。”

小劉很認真的幫對方分析起來,從做工到用料,在場的人聽他這麼一說,還真覺得這個包最多也就30多元。

這讓那位同事很難為情,並覺得小劉是不相信自己才有意揭自己的底,可仔細一想,自己確實是花100元買的呀。如此一來,同事便開始反感小劉再對這件事品頭論足了。

裝糊塗,不要讓人覺得你有所圖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些人裝起糊塗來,看似得體,但事後往往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事先,他們刻意擺出的一副一無所知的表象,事後,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為自己設下了陷阱與圈套。論年頭,秦先生在商界也算是老資格了,開公司、辦企業、跑營銷……他做過的工作不下10種。但都因為生意難做,不得不半途而廢,想想自己這些年來的得與失,他深有感觸:“人呐,不能太老實了。”所以,他也就學著讓自己圓滑起來。要不怎麼說本性難移呢?任憑他怎麼拿捏,都顯得很生硬。更讓他生氣的是,自己因此被人誤解。一次,一位朋友主動拜訪他,想給他融點資,共同投資一個項目,所以,雙方很快就談到了生意上的事,於是這位朋友問:“老朋友啊,這段時間你怎麼樣啊?”

秦先生連忙說:“忙是很忙,這不又剛好賠了一點點。”

“我又沒問你賠了還是賺了,瞧把你著急的。”

“現在做什麼都不好做啊。”

一來二去,很快,這位朋友就發現秦先生在有意回避什麼,再仔細一想,他才明白,原來秦先生害怕自己向他借錢。所以,接下來這位朋友故意把話題扯到錢上:“我最近想投資個項目,這個項目需要不少錢……”還沒等他說完,秦先生便接過話茬:“你我的想法一樣啊,我也是很缺錢啊。”

聽到這裏,那位朋友很快轉換了一個話題,對融資的事隻字不提了。

事後,秦先生才知道自己糊塗的不是時候,原來,他的妻子在私下聊天,早就告訴了那位朋友他在生意上賺了一筆。從此,再也沒有人與秦先生談合作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