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夢的有效應用(5)(2 / 2)

讓夢促進靈感

夢是創造的源泉。

——柏拉圖

人的一生經常做夢,在夢中偶爾會有一些小靈感、小創意,讓人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文學構思、獲得啟示。但大部分的夢並不具備這樣的意義。促進靈感的夢看上去好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那麼,我們就不能自己製造環境創造出含有思想啟示的夢嗎?

看上去似乎不可能,但現代大腦科學的研究成果表明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

沃拉斯把創造分為4個階段:準備、醞釀、分析、驗證。夢起作用的主要是醞釀和分析階段。

在醞釀階段,因為已經過了第一階段的準備,所以不再是靠有意識的努力來想出有價值的觀點,而是等待想法自然成熟。就像等著雞蛋孵出小雞一樣。因此這個階段的精神準備是等待想法,表象自由產生出來。這樣可以使你從準備階段中緊張中得到解脫、恢複,進而利於以前的經驗表象分解,再重新組合,從而產生新類型的表象,即進入了產生靈感階段,此時由於內在或外界的偶然刺激,便能突然使新觀點、見解浮現出來。靈感的產生雖然具有偶然性,卻也是必然的結果;雖當時無努力、準備,卻是在此之前的長時間的努力準備的結果。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把促使夢中產生靈感的方法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充分明確創造的動機、增強創造的欲望。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講即是增強問題意識。這是產生創造的原動力,並能誘導作出相應的夢來滿足這樣欲望,從而產生有關的靈感。

廣泛收集有關問題的資料。這是新的表象產生的基礎和前提。每種或片斷的知識信息在腦細胞中都有相應的物質作為載體,想象就是改變這些載體之間的舊有的信息回路,從而形成了載體之間的新的關係的結果。知識載體越多,其中每個載體就與其他載體發生自由碰撞的幾率越大,其活動也越活躍,載體之間也越能多地產生新關係。

把這些資料放在手邊,經常複習,使之經常地刺激大腦,從而形成的印象越牢固深刻,就能使相應的載體增強與其他載體發生關係的能力。

夢多是右半腦的活動,右半腦的形象思維和記憶發達。我們要盡力使邏輯思維形象化,因此要使資料條理化,盡量不用熟麵,而用圖畫和圖表來表示。

入睡前這樣自我暗示:“讓含有理解這個問題的啟示的夢在黎明時出現,夢一結束就醒,牢牢記住它的內容。”在入睡前如果能做自我催眠法或入靜、清除雜念的氣功會更有效,但這些方法不一定開始就有效,要反複經習、積累經驗、形成習慣。

有意製造半睡眠狀態。如故意睡眠不足(但這個方法隻可偶然使用,否則有害身體)在長時間的思考時就會困倦,這時就有意打盹,也是讓原有的思想無意識地醞釀和重新組合的方式之一。這時做的夢因為與剛思考的內容在時間上接近,所以其內容與現實和靈感聯係更大。

捕捉靈感:在枕邊放上本和筆,養成如果做了夢就立刻醒來寫下的習慣。也可備好錄音機。複述做的夢。

挖掘夢中的啟示:把夢的記錄與研究的問題對照,找出它們之間有聯係的地方(或者敘述給同伴來合作尋找)。用邏輯的思考去分析歸納它們,使夢中的啟示進一步發展深化,最後解決問題。這樣就能使夢中潛在的啟示變成顯現的靈感。

以上隻專題講了夢中產生靈感的方式。靈感的產生主要靠的還是清醒地邏輯地思考的方式,二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的情況下其產生靈感的效果優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在促使靈感產生時二者綜合運用最為合適。

【小貼士】蝴蝶不會夢莊周

動物學家研究發現:大部分爬行動物不會做夢;鳥類都會做夢,不過大多數種類隻做短暫的夢;各種哺乳動物,如貓、狗、馬等家畜,還有大象、老鼠、刺蝟、鬆鼠、鼠、犰狳、蝙蝠等都會做夢,有的做夢較頻繁,有的則少些;魚類、兩棲動物和無脊動物都不會做夢。

蝴蝶是無脊椎動物,當然不會做夢,更不會夢到莊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