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這個問題請參考本書《番外篇:關於夢和催眠》一文。
問:催眠存在深淺之分嗎?
答:存在。深度催眠相對來說需要足夠的強化暗示,從而達到讓被催眠者放棄更多主導意識的目的,並借此打開潛意識及記憶深層。不過,通常不需要進行深催眠,因為那既麻煩又困難,還需要幾倍於一般催眠的時間——這裏的準備時間是指:通過同被催眠者的接觸、交談等來消除其警戒心理,獲取更多的信任。
問:自我催眠存在嗎?
答:自我催眠實際上算是自我暗示,並不完全屬於自我催眠,暗示和催眠還是有差異的。
問:催眠不是暗示嗎?
答:不是。催眠是結果,暗示是手段。
問:自我催眠可以到達深層催眠的程度嗎?
答:做不到,因為催眠者在進行主導意識的同時,無法做到放棄意識。
問:以催眠為目的的暗示隻在專業領域有應用吧?
答:正相反,很常見。例如在電視廣告中,你會看到美女或帥哥使用某種商品,並且展示“使用後”看上去多麼動人,多麼美麗,這就是催眠性質的暗示。假如你真的使用某產品,就會向她/他那樣光彩動人嗎?不,那隻是商家在給你施加暗示罷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但你必須承認,這對有些人的確有效。他們會從看到廣告開始就進入到被催眠狀態,直到買下該商品、使用一段時間後恍然大悟為止。不過,如果下次有更漂亮的美女或帥哥來做新品廣告,他們依舊會樂此不疲地繼續被催眠……這種例子多到舉不勝舉,極為普遍。
問:那麼,除商業行為之外呢?催眠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嗎?
答:一樣,極為常見。比方說在工作的時候,我們對上司或下屬提出某種建議,真正能打動人的建議一定是描繪出未來藍圖的——以還未發生的假設前景使得對方來接受這種建議。我們通常都會不知不覺去接受這種假設的未來,並且以此來作為落實現在的依據。但是,那個未來在當下並不存在,也不屬於必然因果關係,對不對?所以,它隻是一種以催眠為目的的暗示。這種暗示在我們生活中太常見了,所以很難被意識到其實這就是催眠暗示。當然,它的成功率也和描繪人有直接關係——善於使用語言和文字的人會更容易成功。假若描繪人曾經實現過自己所描繪的,或者其假設和接收人想法相近,那麼成功率則大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那個未來實現的概率實際上也極大。
問:如果催眠暗示行為這麼普遍的話,豈不是在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催眠的影子了,隻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沒有留意到這點?
答:這正是我要說的——催眠,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