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成因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近5年來,全國農民工數量每年增加600萬至800萬人。農民工事實上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部分。但是長期以來農民工一直作為邊緣化的特殊群體工作和生活著。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一些專家指出:艱難的生存狀況和陌生的城市使農民工飽受心理疾患之苦,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高度關注他們的“孤島生活”。農民工的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恰當的引導的話,可能逐漸演變成種種不良的社會情緒,將對整個社會造成負麵影響,將不利於我國的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因此正確認識和評價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的心理健康狀況,對於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麵對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及社會競爭,人們麵臨的各種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產生心理危機的概率日益增加,而心理危機的極端結局形式通常是自殺。據悉,我國每年至少有28.7萬人死於自殺,另有200萬人自殺未遂。其中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3倍,90%的自殺事件發生在農村,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25%,尤其是農村年輕女性自殺率更高。自殺,成為我國人口的第五大死因,僅次於腦血管疾病、支氣管炎、肝癌、肺炎。而在15~34歲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殺已成第一死因。更讓人遺憾和惋惜的是90%以上有自殺行為的人,沒有去醫院看過心理醫生,處於心理衛生盲區。
有關方麵的專家指出,針對農村是自殺行為高發地區的情況,預防與幹預自殺的重點必然是農村地區。自殺,是威脅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服毒是自殺者最常用的方式,城裏人主要服安眠藥,農村中有62%的自殺者是服用農藥、滅鼠藥。因此,加強對農藥,尤其是劇毒農藥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的管理,勢在必行。為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農業部已於2001年發布停止批準甲胺磷等5種高毒農藥的注冊登記,其後又停止了11種高毒、劇毒農藥的生產、使用。
農民工進入城市以後,他們主要麵對的是一個不熟悉的,充滿著陌生人的“城裏人”的世界。他們在鄉土社會中所建立的社會關係大都被遠遠地拋在了家鄉;他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遵循的那些規範和觀念,也在這個充滿陌生人的城市社會中變得越來越不適應,他們原來的那些社會關係由於外出打工而被強製性地隔斷,這樣造成的一個直接後果是農民工自身在城市裏形成了一種社會心理上的結構性緊張和危機,這些心理上的結構性緊張和危機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收支失調,壓力大
一項針對流動人口的調查報告顯示,在最困擾他們的問題中,有收入低,收入不穩定,工作不穩定等。國家統計局(2005年)關於城市農民工生活質量狀況專項調查數據表明,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的平均月收入為966元,一半以上的農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隻有一成的農民工的月收入超過了1500元。雖然近年來在政府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農民工報酬支付總體情況大有改善,但少數企業仍然存在克扣、拖欠農民工報酬的現象。
而農民工每月個人的平均支出為463元。其中,用於住宿費用的平均支出為72元,用於食品費用的平均支出為235元,用於文化娛樂的支出平均為47元。有一半左右的農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達40%以上,有14.01%的農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達70%以上,2.42%的農民工是掙的錢全部花光。
(二)流動性大,子女教育難
農民工子女教育難,雖然逐步引起了政府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教育部門及有關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但還是收效甚微。現行戶籍製度與人口流動需求不相適應、不夠協調,導致了農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讀費和讚助費。
(三)住房、權益保護、就醫,樣樣不省心
農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簡陋的宿舍裏,地方狹窄擁擠,室內肮髒零亂,除了被褥衣物,別無他物。特別是近幾年,很多城市由於城中村改造及城區的拓展,市區一般樓房的月租金上漲,再加上水、電、暖氣費等,導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所以現在農民工大多選擇居住在城郊結合區,幾個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內,生活空間狹小,周邊環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沒保障。
農民工所在單位提供的工資待遇較低。近年因農民工未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或協議,就是簽訂了合同的農民工,還有一些人不太清楚合同內容,無法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有些農民工而言,有活幹、有錢掙就行了,簽不簽合同關係不大,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勞動保護措施不夠嚴密,勞動時間偏長且一半以上農民工沒有加班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