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礙的形成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既與遺傳因素有關,也與後天環境有關;既有生理心理方麵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麵的原因。因此人格障礙是基於某種不健全的先天素質,或在後天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一)遺傳及生理因素
研究發現血緣關係越近,同種人格障礙的發病率越高。人格障礙與遺傳基因是相關的,當然,相關程度的高低也有個體差異。
根據觀察發現,大多數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往往是由一些偶然動機或情緒衝動所引起的,或受某些本能活動與特殊嗜好所支配,據此推測人格障礙患者在大腦可能存在某種障礙,正是由於這種生理的障礙導致了某些人格方麵的障礙。由此可見,人格障礙不僅與遺傳因素有關,而且與生理因素有關。
(二)心理因素
人格障礙除了與遺傳和生理因素有關外,還與心理因素有聯係。如,有關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行為,一是源於角色認同,二是自卑補償,三是自尊心受挫。男孩進入青春期,往往自以為已經長大成人,出於對男子漢角色的認同和片麵理解,崇尚男子漢的力量、剛毅、果斷、義氣等待征,他們有時在同齡人麵前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女性在場時表現尤為突出,以此來認同男子漢的角色。有的人因自己的家庭出身、工作性質、身體狀況、生活條件等產生自卑心理,他們會選擇衝動、好鬥等攻擊性行為來作為自卑心理的補償。自尊心受挫也會用敏感強烈的攻擊性來作出反應,挫折的大小與攻擊性成正比。
(三)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後天的因素,包括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兒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遭遇不良環境影響是形成人格障礙很重要的原因。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即可習得許多情緒反應及行為方式,一些不良行為通過條件反射鞏固下來,就形成人格障礙。童年時期父母死亡、離婚,或有違法犯罪行為,父母對子女溺愛、放縱、虐待、遺棄、專製、忽視等都可能形成兒童人格異常。強烈的精神創傷也會給兒童人格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成年人遇沉重的精神打擊,比如含冤入獄,委屈下崗,中年喪子或喪偶,在生意上血本無歸,長期懷才不遇等,都容易陷入人格障礙。
某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是形成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在一個社會中由於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競爭劇烈,導致了一些人人格障礙,尤其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增多。
總之,人格障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主要是上麵提到的遺傳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它們往往綜合地起著作用,隻是在不同的患者中影響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