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成年後,周遊列國,宣傳他的社會思想、治國韜略,無不是在為自己的“入世”尋找機會。一次,子貢問孔子說:“如果有一塊美玉,您是用櫃子藏起來呢,還是把它賣給識貨的人?”孔子迫不及待地說:“賣出去,賣出去,我等的就是識貨的人!”在這裏,孔子以美玉自比,急切地盼望著得到“識貨”的君主,賞識他的才能。由此可見,孔子入世之心有多強烈。
在出世人生的選擇中,最有名的莫過於“歸園田居”的陶淵明了。陶淵明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他一生經曆了3個朝代、10個皇帝,是中國曆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他原本厭惡官場的黑暗,無法忍受和盤剝百姓的官員一起共事,在5次出仕之後,他終於在做了83天的彭澤縣令之後,辭官歸隱,過起了“采菊東籬下”的日子。
在陶淵明最著名的《歸去來兮辭》中,他交代了多年來的心路曆程,也表現出在自然的田園生活中找到的心靈寄托。這種脫離出塵世羈絆、脫離社會的人生,讓陶淵明品嚐到極盡貧窮的生活,卻也讓他在心靈上獲得了終極的自由。
從出世哲學的觀點來看,精於入世的人太現實、太膚淺了,過分在乎名利地位和成敗得失;從入世哲學的觀點來看,一心出世的人則太過於消極、逃避,太理想主義了。然而不得不說,入世需要資格,出世需要勇氣。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不也同樣存在一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味道嗎?
一輩子都為了仕途奔波的孔子,晚年依舊不曾得到君主的賞識,無奈之下一心辦學,力圖將畢生所學、所悟、所感、所思傳授給徒弟們,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對現實的無奈,也是對人生的妥協。追尋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原因,除了那句“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更多的是因為當時的政治環境太壞,原本就不符合陶淵明的內心期待,更不用說讓其實現政治理想、人生抱負。與其說這種忍受貧窮、回歸自然的生活是陶淵明的主動選擇,“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的評價似乎更加中肯。
無論是出世還是入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逼無奈,既然選擇了人生態度,就要用樂觀的態度過活。如果能用出世的情懷處理入世的事務,應該是使人生舒適坦蕩、滿足快樂的終極之選吧。
隨性而行——拋棄“我應該”,抓住“我想要”
樂清在一個畫廊的雜誌社工作,雖然不是從正規的美術學院畢業,卻對繪畫有著天生的熱情。由於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經過一年半的時間,樂清已經可以得心應手地處理工作上的事務。隨著生活圈子的擴大,她也在複雜的人事中漸漸成長。可是,她永遠對自己的非科班出身懷有深刻的自卑感。此時,她更加需要機會——參與更多藝術活動的機會,或者到專業的院校進修美術的機會。
偶然的機會,樂清結識了某省級美術館的館長。館長對這位聰明伶俐的小姑娘印象非常好,並且邀請她到美術館去工作。館長和樂清談論了很多關於藝術的話題,並且涉及美術館最近的主題展覽工作。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樂清是符合館長標準的策展人才,這份工作也是樂清一直想要的機會。可是,當館長無奈地說出能夠提供的最高薪酬時,樂清的理想瞬間破滅了。雖然這個美術館是省級的單位,可僅僅是文化廳管轄的事業機構,薪水離樂清現在的水平相去甚遠。
樂清坦言了她的內心想法,她說:“我現在應該找一份高薪水的工作,應該在城市裏買一套房子,應該盡快攢下出國進修的錢,應該在更好的物質環境下學習美術……”她說出了一連串任何人都無法反駁的理由,最後館長無奈地離去。
說到“我想要”,很多人都會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冒出各種千奇百怪的想法:我想要開一個咖啡店;想要辦一份雜誌;想要當一個畫家;想要明年去西藏;想要救助街邊的流浪者;想要去拯救地球的環境;想要做一個支持邊疆教育的小學老師……對於這些美好的想法,常常連說出這話的自己都不太相信,即使相信,也僅僅停留在想象而缺乏行動的層麵上。
說到“我應該”,每個人卻都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我應該好好學習;應該考大學;應該考到英語四級;應該考上公務員;應該進世界五百強;應該娶到一個白富美或者嫁給一個高富帥;應該在結婚前買一套房子……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個正經八百的人生規劃,每一個目標都是那麼實際,那麼經得起推敲,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這些“我應該”真的是“我想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