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對於每個人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不管社會如何發展,家庭仍然是人們生活的重心所在。但是人們似乎對家庭沒有一個係統的了解,因此,本章主要從各方麵闡釋家庭的概念,探討個人成長與家庭的關係,以及介紹家庭心理學的基本知識。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都為生活奔波、為事業拚搏,每天忙忙碌碌,奔走在家庭與工作之間。“早出晚歸”似乎成了大家約定俗成的製度,大家待在家裏的時間越來越少,甚至有的人不惜以放棄家庭來成就事業,家庭與事業能否兼顧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在現代社會中,家庭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隻是為人們提供吃住的場所嗎?
一、家庭的起源及其演變
家庭不是從來就有的,很久很久以前,當我們的祖先還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時,家庭的模式就形成了——一對男女共同承擔保護和養育子女直至成年的責任。許多動物也是群居的,但我們很少看到它們組成家庭。
人類學家認為,直立行走的能力是人類家庭單元形成過程中重要的進化階段。因為雙手從“爬”解放到“運用物體”以後,先人們就可以更容易地進行分工了,特別在撫養孩子方麵。男人們一般去狩獵,而為了防止狩獵失敗時沒有可以供給的食物,女人們就負責采集水果、蔬菜等,於是,男女分擔不同責任的家庭模式初步形成。這種模式保證了男人和女人之間相對平衡的關係,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在缺乏獵物時可能出現的饑荒。(Lancaster&Whitten,1980)但由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現代男女在家庭中負責的工作已趨於相同。
這種家庭關係擴展開來就包括了與其他成員的關係,如祖父母、叔嬸、堂兄弟姊妹。而這種家庭網絡結構對於早期的人類與其他部落和種族的競爭起到了有力的保護作用,那些長者可以幫助他人的子女和其他晚輩選擇伴侶,並撫養他們的子女,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們能夠更好地繁衍後代。這種方式影響至今,現在有很多家庭,父母為自己適齡的兒女準備婚事,並承擔了照顧孫輩的工作。
19世紀60年代以前,人類很少對自己的婚姻、家庭的起源與發展問題進行研究,還沒有人對婚姻、家庭的曆史發展進程進行科學的研究。直至1861年瑞士法學家巴霍芬(J。J。Bachofen)出版了《母權論》一書,提出了人類最初是沒有家庭的,當出現了毫無限製的性關係後,人類才開始廣泛開展對這一問題的探討與研究。從此,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開始重點關注和研究關於婚姻、家庭的起源與發展的問題。
二、家庭的內涵
案例一:
有一個富翁,他為了金錢可以出賣朋友,甚至親人。他曾自豪地說:“我最不缺的就是錢!”可是他快樂的時間並不長,在朋友、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時,他突然感到孤獨。一天,他醉倒在他的別墅外麵,保安扶起他說:“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卻反問:“家?我的家在哪裏?”保安感到困惑,指了指不遠處的那個豪華別墅,說:“那裏不就是你的家嗎?”富翁拍了拍自己的心窩,又指了指那間別墅說:“那裏不是我的家,是我的房子而已。”
案例二:
在日本侵華戰時期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房屋被摧毀,親人被屠殺,有一個大家庭原來有幾十口人,最後隻剩下一個老祖父和一個小孫子了,這個老祖父年事已高,病入膏肓,一隻腳已踏進棺材就等著另一隻腳也踏進棺材了。他覺得再活下去沒什麼意思了。但當他得知小孫子還在人間,便決心要找到他的孫子,否則他死不瞑目。為了找到孫子,他曆盡千辛萬苦,輾轉數萬裏,找遍了大半個中國,最後一刻,他終於找到了他的孫子,他激動地和孫子緊緊擁抱在一起,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到家了!”
在這兩則小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家的意義,其實故事一中那個“富翁”很窮,他窮得隻剩下了冷冰冰的金錢。而故事二中的老祖父不缺金錢,在他的心中,他需要愛他的親人,需要一份真感情,兩個相互牽掛的人就是家!家在這裏上升為一種信仰、一種支撐老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其實,家,不是一張張百元大鈔,不是一棟棟豪華別墅,不是一台台高級的等離子電視……它是不能用物質去衡量的,它承載著我們精神上的需求。
每個人對家都不陌生,它是讓每個人都有滿足感和歸屬感的地方。裏耶也曾說過:“家庭不但是身體的住所,也是心靈的寄托處。”有的人說,家就是我們的避風港,累了,我們可以躲在裏麵;有的人說,家是我們展翅的地方,給了我們成長和記憶……但也有人也認為家是束縛人的牢籠。其實,和睦、爭吵、快樂……都是構成“家”的碎片,而這些碎片,是由我們每個人自己去一片一片地堆起來的,充滿著我們的記憶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