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我國的家庭教育事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同時也暴露了不少問題,追根溯源,這和我國長期以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式有很大的關係。本章將向大家介紹家庭教育的曆史和現狀。
家庭教育作為家庭的基本職能之一,是隨著家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家庭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變化,家庭的形態、結構和性質在不斷發展變化,家庭教育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一、古代社會的家庭教育
人類家庭之發展,經曆了血緣家庭、普那路耶家庭(夥婚家庭)、對偶家庭和一夫一妻製家庭幾種形式。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教育,是隨著嚴格意義上的家庭——一夫一妻製個體家庭的產生而產生的。古代社會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三個主要特點:
(一)等級關係特別顯著
階級不同,等級不同,家庭教育的形式、目標和內容也不同。有以社會性、終身性為特征的原始社會的教育,以傳宗接代為目的的封建社會家庭教育,以培養合格的國家建設者為目標的社會主義家庭教育。在古代和近代,宗法等級分明,各階層的家庭教育都各有其側重點。貴族階層的子女能充分享受教育資源,而平民階層的子女,隻能在自己家裏,結合日常生活、勞動向父母及其他年長者學習他們所從事的職業的知識、技能。至於一些傭人,他們夜以繼日地從事繁重的勞動,顧不上子女,當然談不上什麼家庭教育。
(二)重視道德教育
古人認為,作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品行是最為重要的。
許慎雲:“育也,養子始作善也。”李清照的父親說:“氣節和學問乃是人世間至貴之物。”清代鄭板橋在家信中說:“讀書中舉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
中國很多思想家都提出修身齊家的思想,由此可見,古人是多麼重視家庭教育,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強調家庭教育要從教道德著手,使孩子學會做人。而做人的標準可歸納為:在家孝父母,為國要忠誠,求學要勤奮,生活要節儉,待人要誠實,等等。
曆史上有不少生動的案例:戰國觸龍勸說趙太後教子愛國,質出齊國,使齊出兵幫趙打退秦兵;宋代抗金英雄嶽飛之母教子銘記報國,在其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字。
(三)注重早期教育
中國古代社會特別重視早期教育。周文王之母胎教的傳說流傳至今,孟母三遷、斷織勸學和曾子殺豬教子等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曆代思想家對這個問題有過深入的思考,試圖從多個角度來驗證這個結論。例如,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朱慶瀾還說,小孩如白絲,要經過在家6年、上學和走入社會三道“染缸”。關鍵是第一道染缸若踩上“紅底子”,以後又受良好教育,便會“大紅”、“朱紅”,即或受到不良影響也不會很快變化;反之,若踩上“黑底子”,則變成“黑青”。這種比喻無疑是正確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也指出:“人生小若,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知識拓展
教育,素有公學與私學之分。私學大體可分為書院和家教兩類,但兩者中間很難劃一條界線,除此之外,還有私塾和家學,我們可稱之為古代家教。曆史上,家學、私塾這種教學形式對於人類文明演進、文化普及、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