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析學派
精神分析理論是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之一。該理論是在治療精神障礙的實踐中產生的,後來成為一種強調無意識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有時稱為“深層心理學”,創立者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S。Freud)。精神分析理論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曆史人文背景,其觀點方法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經過眾多的心理學家的努力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眾多派別,不僅在西方心理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為一種影響當代西方文化的重要社會思潮。其對於社會心理學的影響更是入木三分,以至於“不考慮精神分析的影響,就不可能理解現代西方社會心理學的整個麵貌及其某些基本特征和方向”。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尤其表現在動機、人格、社會化、態度、群體動力學等理論領域。當代心理學界一般認為精神分析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榮格(C。G。Jung)。
(1)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意識有意識和無意識之分,意識是與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部分,是人能體驗到的部分;而無意識是包括個人的原始衝動、各種本能及與本能有關的欲望部分,這些欲望和衝動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製而壓抑到意識之下,雖然不被意識到但未被泯滅,仍在不斷活動,隨時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識之中,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處於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潛意識。人被壓抑的欲望以性欲為主,弗洛伊德認為性的後麵有一種潛在的力量促使人去尋求一種不受約束的快樂或快感,他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是人的本能能量,是人作出一切行為和人格發展的原動力,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可以合成衛生的本能;與之相對的是死的本能,即個體可能存在的某種侵略、破壞或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原始的、無意識的結構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組成,“力比多”在人格結構中與本我聯為一體;超我則按社會的道德準則行動,按至善的原則活動,遵循倫理原則;自我是人格的意識部分,既要滿足本我的即刻要求,又要按超我的客觀要求行事,自我遵循“現實原則”,依現實可以允許的尺度而控製和壓抑本我的衝動,是我們經曆到的真實存在。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亦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個體身上的平衡過程。另外,夢的解釋、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焦慮和自我防禦機製等也都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重點內容。
(2)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學說。與弗洛伊德認為情結的產生源於個體早期童年生活中的創傷性經曆不同,榮格認為情結的產生還一定有人類本性之中某種更深層的原因。榮格在分析個體的人格時把個體結構看做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的統一體。正是在這種探索中,將弗洛伊德提出的無意識概念發展為集體無意識,其主要內容是“原型”,即遺傳的先天傾向。他認為人們的科學和藝術創造活動都是原型在起作用。榮格的精神分析被稱為“分析心理學”。
知識拓展
精神分析的創始人——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生於摩拉維亞的弗萊堡。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1881年成為醫生,專攻精神病學,後不久開始從事後來使他聲名鵲起的精神分析研究。1908年,在“心理學星期三聚會”的基礎上,他創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1910年發展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1919年創建國際精神分析學出版社。他認為本能的衝動與社會的利益之間存在著衝突,它在社會壓力作用下得到升華之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而本能被區分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人依賴這兩種本能完成個體生存和種族延續的生命進化過程。同時他在潛意識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的,人格的發展也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個體身上的平衡過程,其實質是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弗洛伊德將挫折和死的本能視為個體侵犯和攻擊的根源,而消除的主要機製是包括壓抑、升華與移置、字句作用等在內的自我防禦。其代表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性學三論》、《精神分析引論》、《超越唯樂原則》、《文明及其不滿》、《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自我與本我》、《圖騰與禁忌》、《摩西與一神教》等。
新精神分析學家——霍妮
卡倫·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出生於德國的漢堡。1913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學習和工作。1919年私人開業。1932年移居美國,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長。1934年她私人開業並在紐約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後因與正統的弗洛伊德學說決裂,她建立了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並任主任直到去世。霍妮雖然也完全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無意識、壓抑、心理防禦機製等,但她與弗洛伊德的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社會與文化因素的作用,強調當前現實生活的壓力。她認為人的本性中本不存在所謂基本正常的傾向,因此,也不存在對所有個體都有解釋力的“常態心理學”,所有對於個體心理或個體行為的分析都是基於某一特定文化的思考,一個人的情感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所處的社會文化條件而決定的。她的主要貢獻是使病理心理學重新麵對現實的衝突(婚姻、職業、文化等),提出了社會適應不良的概念。主要著作有《我們的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道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