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把正式進入小學階段學習的兒童統稱為學前兒童。學前教育是當今教育體係中必不可少的一門知識學科,也是人生初始教育的源頭。學前兒童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學前家庭教育,因此家長要重視學前兒童的心理狀況,以保證孩子健康成長。
一、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
生長是指身體各個器官與全身的大小、長短和重量的增加與變化,是機體量的變化,是能觀測到的,如頭圍變大。
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器官、係統功能的成熟與完善,是機體在質的方麵的變化。3~6歲兒童,一般在幼兒園時,他們的生長發育相對嬰幼兒時期有所減慢,每年體重大概增長2公斤,身高增長7公分,處在一個體格生長比較穩定的階段。
成熟是指機體的生長與發育達到一種完備狀態。例如,淋巴係統在出生後迅速發育,在12歲時已經發育成熟,以後逐漸退化。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過程是複雜的,當然,這個過程要遵循一定的規律。
(一)學前兒童年齡階段以及前階段的特點
嬰兒期
從出生到1歲,也稱乳兒期。嬰兒期是小兒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需要攝入適量的營養素,才能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並預防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等。但此時消化與吸收功能尚不夠完善,與攝入需要很不適應,因此易發生腹瀉等消化係統疾病,並導致小兒生長發育障礙。這一時期提供母乳喂養與及時合理添加輔食極為重要。科學證明,母乳對嬰兒的健康成長具有其他乳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當今社會,部分年輕媽媽為了保持完美身材而不願意用母乳喂養嬰兒,這便導致了部分嬰兒因免疫力弱、抵抗力低而易患上各種疾病。例如,與實行完全母乳喂養的嬰兒相比,隻吃配方奶粉的嬰兒患腹瀉的危險增加了80%,中耳炎的危險增加了70%。因此,許多專家建議盡量喂養母乳,這才有利於嬰兒健康成長。母乳的具體作用如下:
1.母乳喂養對寶寶的好處
(1)母乳含有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有助於嬰兒發育。對嬰兒來說,母乳的各種營養配得剛剛好。由於嬰兒的腸胃消化及腎髒排泄功能還沒發育完全,無法承受過量的蛋白質與礦物質,母乳中的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雖不如牛乳,卻能調和成利於吸收的比例,使嬰兒能夠更好地吸收,也不會增加消化及排泄的負擔。母乳中也有良好的脂肪酸比例,不但容易吸收,還含有足夠的必需脂肪酸,可使嬰兒正常發育。
(2)母乳中還有足夠的氨基酸、乳糖以及豐富的牛磺酸等物質,有利於促進嬰兒大腦細胞的發育和嬰兒智力的提高。
(3)母乳不但能提高嬰兒的免疫能力,保護嬰兒免於感染,預防腹瀉、呼吸道感染,更能降低嬰兒的過敏體質。嬰兒配方奶粉以母乳為標準,盡可能地模仿出與母乳“像”的配方,但是不論如何模仿,有些東西就是模仿不出來。最典型的就是多種抗感染的因子,如免疫球蛋白、補體、溶菌素及抗發炎與免疫調節因子等。
(4)有的研究還指出,吃母乳的嬰兒以後發生兒童糖尿病與兒童癌症的機會較低。對於嬰兒的免疫機能最重要的是產後7天內分泌的初乳(含抗體、排便因子),母親應盡可能地哺育給嬰兒。母乳中含有抗體、免疫球蛋白A、T淋巴細胞和HLA-DR分子等,為兒童提供一定的免疫力,能預防糖尿病。
(5)哺喂母乳對於嬰兒的人格發展與親子關係的培養有極其密切的關係。哺乳的過程中,嬰兒和母親有皮膚對皮膚、眼對眼的接觸,滿足了嬰兒對溫暖、安全、愛的需求。
2.母乳喂養對母親的好處
(1)哺乳期間,排卵會暫停,可達到自然避孕效果,有助於推遲再一次妊娠。
(2)研究指出,哺育母乳可以減少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危險,保護母親健康。
(3)不會影響母親身材,母乳喂養可有效地消耗懷孕時累積的脂肪,可促進身材的恢複,並避免產後的肥胖。
3.對家庭、社會的好處
(1)經濟。假如用人工喂養,每月奶粉要花費數百元甚至上千元,還需購買奶瓶、奶嘴等。母乳不用花錢購買奶粉、奶瓶,更減少嬰兒生病看醫師所需額外付出的精力與金錢,減少了家庭疾病負擔,提高了父母的生活品質。
(2)人工喂養的嬰兒需較早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而母乳喂養的嬰兒不需或添加較晚。
(3)心理學家早已證實,嬰兒期被抱得較多的嬰兒,長大了不會亂哭,也更能獨立。
(4)母乳喂養的母親對嬰兒比較慈愛,有助於孩子的智能發育,不可能遺棄或虐待她們的孩子,有助於家庭和睦、社會安定。
4.母乳的一些新作用
(1)催眠。母乳含具有鎮靜助眠作用的天然嗎啡類物質,嬰兒受哺後會很快入睡。
(2)促進生長。母乳中含有促進生長的因子EGF,能促進細胞增殖,使嬰兒較快生長發育。
(3)殺滅寄生蟲。每滴母乳含50000個巨噬細胞和5000個淋巴細胞。這些細胞進入嬰兒胃腸後對有些寄生蟲有殺滅作用。
(5)預防冠心病。母乳能使兒童得到較多的微量元素銅,這對保護嬰兒心血管係統有積極作用。
(6)人奶可防呼吸係統疾病。芬蘭科學家發現母乳中含有的肌醇可大大減少早產兒患呼吸係統和眼部疾病的危險。研究人員將221名患有呼吸係統缺陷的早產兒分為兩組,一組喂人乳,一組喂不含肌醇的嬰兒營養品,結果顯示第一組未患支氣管發育不良症,且存活超過75%,第二組多患支氣管發育不良症,存活隻有55%。
(7)現代營養學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發育不成熟,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生長、分化,並完善其消化、免疫和環境屏障功能。母乳中所含的多肽類生長因子有使腸道細胞成熟和分化作用,因而母乳對嬰兒發育是必不可少的。
幼兒前期:1~3歲,也稱托兒所年齡期。這個時期,幼兒的身高、體重增長減慢,但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加快。隨著幼兒接觸周圍的事物增多,幼兒的語言、思維、動作等能力不斷發展,但由於幼兒對危險事物識別能力不足而容易發生意外事故。例如,已經能翻身及爬動的幼兒,在沒有大人看護的時候可以從大床或沒有欄杆的小床上跌下來,或者把一些異物如黃豆、花生米等放入口中而誤吸入氣管,造成氣管異物。因此,家長應該留意幼兒的舉動,以免發生意外。同時,此年齡階段的幼兒免疫力較低,容易患傳染病,應按時進行各種免疫接種。此期間幼兒的乳牙已出齊,其膳食也從母乳轉換到普通飯菜。充足而全麵的營養是保證幼兒健康成長的物質基礎,為了維持幼兒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滿足生長發育的需要,每日必須供給幼兒六種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1~3歲幼兒每日所需的六大營養素:
(1)蛋白質:它是構成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基本成分,每日供給量應為35~40克。主要來源於肉、蛋、魚、豆類及各種穀物類。
(2)脂肪:它的作用是提供熱量,調節體溫,保護神經及體內器官,促進維生素吸收,每日供給量應為30~40克。主要來源於動植物油、乳類、蛋黃、肉類和魚類。
(3)碳水化合物:它是提供人體活動和生長發育所需熱能的主要來源,每日攝入量應為140~170克。食物中的穀類、豆類、食糖、蔬菜、水果都可提供碳水化合物。
(4)礦物質:其中鈣是幼兒骨骼和牙齒生長的主要原料,每日應保證供給600毫克。鈣質在奶類、蛋類、魚類、豆類及蔬菜中含量較高。鐵是人體造血的主要原料,每日應保證供給10毫克左右。主要應從動物肝髒、蛋黃、瘦肉、綠葉菜及豆類中攝取。鋅可以增進食欲,促進幼兒生長發育,在動物內髒、花生、香蕉及豆類中含量較高,每日應攝取10毫克。碘也是幼兒生長發育必需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它與幼兒的智能發展和體格發育密切相關,每日應保證攝取70微克。碘在各類海產品中含量極為豐富,食用碘鹽也是補碘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