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基本單位,是兒童成長的第一所學校,也是鑄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場所。而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終生的示範者。因此,家庭教育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兒童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甚至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父母的職務作用對子女的影響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係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的變遷,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內涵正在發生變化。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艾娃(Avery)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內部的事情,是對家庭成員進行家庭中的角色與責任的教育,以使每個人承擔自己的義務,保證家庭的和睦。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以及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對應英語是“home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teaching in home”。家庭教育簡稱“家教”。
(二)家庭教育的變化
1.家庭教育的觀念正在轉變,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
以前,有許多家長認為自己的義務是解決孩子的吃、穿、住、用問題,為孩子提供一個不愁吃、不愁穿的生活環境就行了,教育孩子是學校教師的工作。因此,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用自己是否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來衡量自己對孩子所盡的責任,缺乏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心理發展)的關注。尤其是在農村,由於知識文化水平比較低,大部分家長忽略了家庭教育。但在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觀念有了不少的改變。現在許多家庭都舍得投資,為孩子購買各種學習資料,用在孩子身上的錢越來越多,甚至成倍地增加,也更加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更為重視,強調孩子的全麵發展。
2.家庭教育的方法不斷理性化
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旦孩子在某一方麵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冷嘲熱諷,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教育孩子,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也可能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現在這種現象雖時有出現,但已不多。今天,許多家長都會采用物質激勵、精神鼓勵、思想教育等一些比較科學化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3.家庭教育的內容不斷擴大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們認為所謂的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在學校裏要聽老師的話,認真學習;在家裏要聽家長的話,幫忙做家務;平時要誠實,真誠待人,與人和睦相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等。當前,許多家長已經認識到未來社會競爭對人才素質全麵發展的需求,更加關注家庭教育的其他內容。這使得家庭教育的內容愈加豐富多彩。除了上述內容,家長們已經開始把教育的目光投向其他方麵,如道德品質教育、學校功課輔導、興趣特長的培養、身體素質鍛煉、心理健康問題、日常生活指導、理想追求、日常交友等。總的來說,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基本情況,無論是生活和學習,還是生理和心理,雖然不能說十分了解,但都還是比較了解的。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1.過度的保護和過分的溺愛
現在的社會獨生子女比較多,家長往往把孩子當成心肝寶貝,擔心一不小心孩子就會受到傷害,真是“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因此,許多孩子放學回到家裏什麼也不用幹,連最基本的家務如洗碗、洗菜、洗衣服等也不會。他們或是不願幹,或是家長不讓幹。這種家庭的家長特別寵愛孩子,過分溺愛子女,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和家務全都包辦,替孩子穿衣、係鞋帶,上學放學替孩子背書包,對孩子缺乏客觀評價,以孩子為中心,盡量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在這種教育之下,孩子難以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變得自私、任性、難管教、不聽家長的話,在麵對挫折、困難時缺乏必要的經驗和勇氣。這是一種沒有原則和分寸的愛,是會妨礙孩子的成長的。
2.百般袒護和嚴寵不一
出於愛孩子的原因,有些家長對孩子的錯誤總是百般袒護,為孩子開脫。麵對別人的批評,家長總是不願從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原因,更不用說糾正孩子的錯誤,因為他們覺得批評孩子是對孩子的傷害。麵對孩子的錯誤,家長總是強調客觀的原因,總習慣看到別人的不足。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不違反法律,犯點小錯誤是可以理解的。這會導致孩子的任性、執拗、唯我獨尊,很難認識和改正自己的不足和錯誤。還有一些家庭父母雙方教育孩子的態度不一致,導致父母雙方一方管一方寵,這樣往往很難奏效。
3.以成績的好壞評論孩子的一切
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許多家長把“知識淵博,有技術和專長”視為家庭教育的目標,隻要成績好就行了,以為一好百好,導致“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成為孩子追求的唯一目標。於是,家長包辦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二是不屑於讓孩子幹“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這種家庭教育的誤區導致家長整天圍著分數轉,認為考試成績不好,一切都不好,而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麵如心理、德育、品行、性格等的發展,震驚全國的“夏斐事件”就是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被母親打成重傷,最終死亡。
4.專製、粗暴型的棍棒式教育
有些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孩子期望過高,對孩子的學習情況評價過低,又不能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信奉“黃荊條子出好人”“不打不成才”。在孩子考試成績差的時候,父母不是為孩子分析試卷,找出錯誤的原因,而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責罵或棍打。個別家長遵行說一不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極不尊重,既無民主,也無平等,對子女的過錯不是說服教育,而是打罵懲罰,從而導致了這類孩子生活在恐懼、緊張之中,這些孩子的個性特征表現為怯懦膽小,缺乏獨立見解,依賴性強,具有明顯的反社會傾向。長期下去,這種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後果,使孩子覺得缺乏家庭溫暖,無心學習,久而久之,也會對父母產生一種畏懼心理。有些孩子的說謊行為多與父母過於嚴厲、動輒打罵的教育方式有關。
5.不聞不問,放任式教育
由於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生活壓力、激烈的競爭環境,繁忙的父母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關心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於是放棄對孩子的指導,聽之任之,一切由孩子自己做主,一切活動由孩子自己安排,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些家長認為“樹大自然直”,現在管那麼多也沒用,還是順其自然,等孩子長大就好了。這樣一種放任型教育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總是被家長忽略。孩子也會由於得不到關心而隨心所欲,逐漸形成富於攻擊、冷酷、自我顯示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安,反複無常,對周圍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