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父母行為與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1 / 2)

自我概念是個體心理發展成熟的一個標誌,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質。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形成積極的、正確的自我概念的重要階段。

一、自我概念的概述

自我概念是指人們對自己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實際上就是自我認識。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機構,由態度、情感、信仰和價值觀等組成,貫穿整個經驗和行動,並把個體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定習慣、能力、思想、觀點等組織起來。

Piers harris提出的兒童自我意識概念,反映了兒童對自己在環境和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的認識,是個體在長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綜合的自我觀,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其形成和發展對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完善人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二、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

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自我與客觀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小學兒童憑借自己不斷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加之對世界的認識,使他們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認識得到不斷發展,在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與他人的交往日漸頻繁和擴大,自我概念也逐步發展。

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由“理想化”趨向“現實化”

小學低年級兒童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比較積極樂觀,有時甚至有點過分地高估自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認識能力的提高,兒童的自我概念漸漸趨於客觀化、實際化。例如,兒童小時候總是認為自己有多棒,但越到高年級就越認識到自己知識麵的狹窄以及與他人的差距。

(二)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表現出由模糊簡單到複雜的特點

小學低年級兒童對自我的認識往往比較籠統化、理想化,此時兒童的自我概念也比較簡單。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範圍的擴大和經驗的增加,兒童自我概念變得更加分化,更加具有複雜性。

(三)兒童具體領域的自我概念表現出性別差異

小學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存在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女生相對於男生有更好的表現,更容易合群,行為問題少,但情緒問題多。在學習上,男生的抽象思維比女生好。如男生對數學等科目比較感興趣,而女生則對語文等語言類科目感興趣。

三、父母行為對兒童自我概念的影響

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作為孩子仿效的對象,家長的示範作用是全方位、立體化的,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性格、品行和心理,進而影響孩子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概念的形成。

(一)父母行為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影響

著名教育學家魏書生曾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在生活中,許多家長也意識到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家長們都非常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的甚至還幫孩子做了培養計劃。但是,一些家長在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時,自己卻沒起到表率的作用。例如,家長要求孩子按時起床,整理內務,打掃衛生,做事情要認真,不能挑食,要誠實,不能撒謊,但家長自己卻喜歡睡懶覺,缺乏衛生意識,東西到處亂扔亂放,做事情馬馬虎虎、丟三落四,有時甚至以哄騙或說謊的形式拒絕孩子的要求,沒能兌現對孩子的承諾,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照著父母的樣子去做。俗話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是家長的‘再版’”。試想,父母自身都沒做好,沒能發揮榜樣的作用,又怎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呢?

(二)父母行為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都在想方設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並不是每位家長都能夠注意自己的行為,采取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父母教育孩子時的一些不良行為,會在無形中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如有的家長過分專製、粗暴,孩子稍有差錯,就大加訓斥,甚至拳腳相加,總是以命令的口吻對待孩子,強迫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且總是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思想和成績……長期這樣,會引起孩子強烈的不滿情緒,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冷漠、執拗的性格,影響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最終不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