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是,究竟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什麼標準?一般認為,心理健康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一是沒有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種積極向上發展的心理狀態。根據長期在中小學的調查研究和心理谘詢實踐,並參考和借鑒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我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方麵來考察兒童的心理健康:學習、人際關係和自我。其中,又可以具體分為以下七點:
1.智力發育正常
智力是個體觀察、領悟、想象、思維、推理等多種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隨年齡增加而提高。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屬智力正常,智商低於70分屬智力落後,智力發展落後於實際年齡屬心理發育異常,常伴有適應能力低下,是兒童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數兒童具有超常智力或特殊才能,其智商在120分以上,這部分兒童如果心理發展不平衡,也可能伴有適應能力缺陷。
2.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麵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愛、自重,他們能客觀地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把握自己。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去努力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麵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以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麵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是同學們的知己。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
5.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的長期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對穩定的、協調一致的個性係統。個性係統的心理結構(亦稱人格結構)由個性傾向性(包括動機、興趣、理想等)、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氣質、能力與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組成,其中氣質、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麵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進行有效的控製和調節。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製力。
6.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麵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7.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相適應
一定的年齡應有相應的心理活動特點,如兒童青少年應朝氣蓬勃,而老年人應穩重、老練。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征應是相適應的。
隻有達到以上七個標準的兒童,才可以說是心理健康。因此要提高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應從以下三個方麵做起:
第一,要重視兒童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健康。這就要求家長及教師要給孩子設定適度的學習目標,並以循循善誘的方式開導、教育孩子,使孩子產生樂學、勤學的自覺、積極的態度,因為樂學,孩子就不會認為學習是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