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稱職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
家長是子女最直接、最經常的模仿對象。因為孩子一切良好習慣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樣的力量。稱職的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榜樣是孩子思想言行規範的參照物,它就像一麵鏡子,孩子心目中一旦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他就能經常對照這麵“鏡子”自我檢查、發現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由此而受到激勵,從而自覺地克服缺點,積極上進。
一般說,用訓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子女是困難的,而由榜樣示範的途徑來教育則是簡明易行的。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示範、家長躬行身教對子女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作家丁玲說,母親的堅強、熱情、勤奮、努力,能吃苦而又豁達的品德是她受到的最好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性格著色的第一個染缸,家長是孩子行為塑造的第一任教師,孩子通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學會生活,有時父母不經意的一筆,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或是大寫意的潑墨畫,或是汙染了整張白紙。父母作為孩子效仿的榜樣,應率先垂範,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首先,家長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檢點自己的言語行為;其次,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應該事先垂範,親身做到,隻有這樣才能為子女樹立最具說服力的榜樣;再次,家長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嚴格要求自己,自覺檢點言行
“案例一”周末的一天,天氣晴朗,媽媽帶著麗倩去海濱公園玩,一種開得特別豔麗的熱帶花卉吸引了麗倩的目光,她久久不願離開,蹲下身子,用鼻子聞了又聞,細心的媽媽知道麗倩很喜歡這朵花,為了博得女兒的歡心,媽媽說:“媽媽給你摘一朵。”
“案例二”難得的假期,媽媽帶著聰聰一起去逛街購物。在一家超市裏,聰聰看上了一套精美的玻璃瓶子,在征得媽媽的同意之後,聰聰興高采烈地跑去拿。媽媽說:“玻璃很容易碎哦,你要輕拿輕放哦!”但就在玻璃瓶子放到購物車的一瞬間,瓶子被摔破了。媽媽馬上環看四周,發現沒有人注意到他們,便低聲說道:“幸虧沒有人看到,快把瓶子放回去!”
“案例三”上小學五年級的浩明平時比較貪玩,爸爸為了激勵他把成績提上去,許諾隻要在期中考試取得前十名,就給他買一輛自行車。為了得到那輛自行車,浩明奮發學習,在期中考試取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績。然而當浩明要爸爸兌現承諾的時候,爸爸卻耍賴說:“那是為了鼓勵你好好學習,當時是隨便說說而已。”
以上三個案例都來源於生活,家長稍稍不注意就會犯這樣的錯誤,現在我們就這三個案例來分析。
麗倩媽媽的行為對於當時的麗倩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她可以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長遠來說,這隻會把她教育成一個沒有公德意識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是很難受到他人的歡迎和信任的。就當時這個情景來看,媽媽大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這朵開得這麼嬌豔的花朵,從顏色到形狀,從香味到姿態,甚至還可以回家把這朵花的名稱、習性、產地乃至價值弄清楚,這樣既讓孩子加深了對它的印象,還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如果孩子提出要摘花,那麼媽媽必須予以拒絕或阻止,同時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愛護花草、遵守公共規則、講究文明道德的教育,父母應當從小就注意培養和熏陶孩子的公德意識。
聰聰一不小心把瓶子給打破了,媽媽貪小便宜或是為了逃避責任就以“沒有人看到”為由,為孩子掩蓋過失。殊不知,這樣自私、貪小便宜、無責任心的不良意識和習慣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案例中的聰聰雖然是不小心打破了瓶子,但是媽媽也不應該給自己的孩子找理由掩蓋。媽媽應該要求孩子主動和超市的工作人員說明情況,商討商品的賠償問題。這樣就可以很及時、很妥當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知道做錯事時,要正視自己的錯誤,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補救,而不是當逃兵。
浩明的爸爸信口開河、言而無信。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都有過隨便對孩子許諾而不兌現的事。其實小孩最討厭也最承受不了被欺騙,他們出於對家長的信任,積極努力地達到家長的要求,但是如果家長缺乏教育觀念,言而無信,那麼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不僅如此,長此以往,孩子也就學會說謊,與人交往沒有誠意。如果長期生活於這樣一個濫許諾言又不能兌現的家庭中,孩子誠實的品格也就會喪失。做父母的言行舉動都要十分謹慎,不可輕易許下諾言,更不可以言而無信。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榜樣作用對於孩子來說有時是自覺的,有時是不自覺的。也就是說,家長的任何言行都會對子女產生影響。所以,事無大小,隻要被賦予教育的意義,就不再是小事。父母要嚴格地要求自己,時時、處處、事事以身作則,自覺地檢點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在父母無聲的影響下學會做人做事。
(二)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應該率先垂範
有句俗話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有什麼樣的父母必然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來。家長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要求孩子認真做作業,而自己卻在打牌、看電視;教育孩子不能上網,自己卻在電腦前聊天、打遊戲玩得不亦樂乎,這樣的家長,孩子會信服管教嗎?因此,我們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而且要言而有信,這樣孩子才能心悅誠服地按照你的要求去做。再如,有些家長自己揮霍浪費,卻要求孩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自己看不起讀書人,卻要求孩子學有所成,這樣的教育往往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