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動機的特點
(一)學習動機的多元性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一定的動機,相同的動機可以引起不同的行為,而不同的行為也可以由不同的動機所引起。在學生的學習動機裏,也有著許多不一樣的動機。倪春麗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分為四大類:一是為取得父母、教師、同學認可的附屬性學習動機;二是自我實現和自我提高的學習動機;三是為以後謀求職業和保證生活的學習動機;四是希望自己事業有所成就的學習動機。這四種不同的動機實際上也表現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不同層次和水平。在同一個學生身上,其學習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不是受其中單一的動機支配的。
(二)以避免懲罰的社交性學習動機為主,認知性學習動機不足
研究表明,學生的社會性學習動機,如獲得讚賞、獎勵、避免懲罰等,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弱;而認知性學習動機,如求知、探索、創造、貢獻等,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加強。對於很多學生來說,他們都隻是以通過考試、避免懲罰為學習動機,隻有少數學生持有較強烈的認知性學習動機。這是因為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素質偏低,學生對自己的期望不高,在學習方麵缺少自信甚至有厭煩心理。
(三)學習動機易受壓抑
就學習驅力的三個方麵來看,學生的學習動機容易受到壓抑。
首先,認知的內驅力不足。由於很多學生的學習素質較差,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容易處於過度焦慮狀態,挫傷學習積極性,久而久之,理解事物、掌握知識的動機就會被弱化。
其次,過往的學習經驗可能壓抑學生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成就動機)。成就性動機往往與一個人的抱負水平有著密切的聯係,抱負水平是指個人對未來可能達到的成功標準的心理需求。如在考試中,有幾個學生都得了60多分,抱負水平高的學生會認為自己沒考好,失敗了;抱負水平低的學生則認為得60分就心滿意足了。可見,抱負水平不同的學生,在對學習成功的標準的要求上存在著個別差異。一般情況下,過去在學習上有過成功經驗的學生,其抱負水平就高;過去有過失敗經驗的學生,對學習易喪失信心,其抱負水平就低。
二、學生學習動機的發展
長期以來,學校與家庭過分強調教育的選拔功能和工具價值,重視追求學習結果而忽視學生的學習感受,使學生成為學習的奴隸,陷於被動學習之中,體驗不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這種狀況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今天,也並沒有發生實質上的改變。學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從進入學校開始,學生便習慣於被按成績排隊,按能力編班分組,按教師或家長的意誌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競賽,甚至一些娛樂性的活動(包括少兒電視節目)也被設計成伴隨著種種外在獎勵的競爭、競賽性活動。當然,提倡競爭、運用獎勵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積極影響,對於完成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可能更大些。但實際上,過分重視運用競爭、獎勵等外在的激勵措施,對大多數學生的影響是不利的。強調運用競爭獎勵手段或過分重視教育的選拔功能,隻能影響自我中心的動機係統,它導致學生注重社會比較,注重表現自己的聰明程度,其結果隻能是少數能力突出、成績優秀、在競爭中占有優勢的學生具有學習的動力,而大多數能力中等、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會因競爭失敗而喪失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甚至故意回避學習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