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文獻和資料中,描述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表現的並不多,幾乎都是針對青少年出現的各類行為問題、心理問題而得出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或者如何培養青少年心理素質的。而這種現象也引起了新興的心理學學科之一即積極心理學的注意。
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及教育工作者致力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與教育工作。但是,不管是在理論研究還是在教育實踐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都基本沿襲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學或消極心理學(Pathology Psy-chology)模式,把重點放在預防和矯正青少年的各類心理問題上,其結果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既不能從根本上預防各種問題的出現,也不能發展心理的積極層麵,促進青少年真正成人成才。要改變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必須打破消極心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麵,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積極心理學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新解讀
積極心理學是對病態心理學的反叛,是以一種新的視角詮釋心理學。正如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塞利格曼(Martin E·P·Se ligman)所說,“積極心理學並沒有改變心理學的研究範式,但不同於以往心理學關注心理疾病和障礙的研究,而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麵,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可對青少年心理成長作以下解讀:
1.心理危機提供成長的契機
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成長寄語說:“願你成長路上一路順風!”孩子說:“爸爸,與其祝我一路順風不如祝我百折不撓!”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順利成長是必然的,但是事實證明,健康順利成長,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順利成長,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孩子的回答點明了一個道理:成長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接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教會孩子麵對自己的成長問題,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對尚未完全社會化的青少年來說,心理危機是個人成長的伴生物,人的成長就是在心理危機中一次次的自我突破與自我提升,是一次次超越挫折與失敗的阻礙達到自我發展與成長的過程,更是一步步深入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因此,正確認識心理危機,就可能在解決心理危機的過程中以此為契機順勢而為實現自我成長。具體說來:首先,他人對個體問題行為的態度和評價給自己提供了自我反思、自我覺醒的機會;其次,問題自身對問題行為的調整和領悟為自己提供了開啟潛能、重塑自我的機會。與那些一帆風順的同齡人相比,從茫然無助、痛苦掙紮到堅定信念、戰勝自我的心理曆程可以變成青少年人生中的寶貴財富,使他們意誌更堅韌、情感體驗更豐富、人生目標更清晰。因此,以積極的方式解讀心理危機,是自我發現、自我成長的一種契機,是推動個體心理健康成長的積極力量。
2.過激行為呼喚生命的正常方式
個體對現實生活的不適應造成生命活動方式的扭曲,既是源於個體需要得不到滿足引起的心理困境,又是因為個體缺乏利用主客觀資源的生活技能。青少年尚未自立,生活多受家庭和學校的支配;同時涉世不深,難以獨立適應身邊環境的變化,以至於他們很難理性地展現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動,不可避免地出現某些過激行為。恰恰是他們的某些違規、過激、混亂甚至危險的行為,展示了個體頑強、堅韌、不服輸的人格特質,也展示了他們不向危機低頭,大膽尋求改變的決心與意誌,這也同時呼喚著生命以正常的活動方式來展現。因此,雖然非常規方式不可取,但過激行為背後孕育著的不願放棄生命價值、為存在意義而嚐試奮鬥的巨大勇氣,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二、良好心理素質的體現
由於積極心理學是新興的學科,盡管提出了應從積極的角度重新審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問題,對於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的描述仍然相對較少。因此,我們結合第一節闡述的心理素質結構來闡述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質的表現。在闡述青少年良好的心理表現時,請讀者把握好正常的心理素質的表現,並根據孩子的特點對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質進行客觀準確的判斷。
在闡述上述結構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十八隻狐狸的故事。
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裏,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在附近安營紮寨的狐狸們的凱覦,它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麵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這隻狐狸采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麵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裏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隻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誌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複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罵,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於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以持久處於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征的神經性障礙。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嚐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無,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嚐一嚐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第十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看到自己的能力與高高的葡萄架之間的差距,認識到以現在的水平和能力想吃到葡萄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它決定利用時間給自己充電,報了一個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采摘葡萄的技術,最後當然是如願以償了。
這隻狐狸采用的是問題指向應對策略,它能夠正確分析自己和問題的關係與性質,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是一種比較好的應對方式。
第十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同樣也麵臨著相同的問題。它轉了一下眼睛,把幾個同伴騙了來,然後趁它們不注意,用鐵鍬將它們拍昏,將同伴摞起來,踩著同伴的身體,如願以償地吃到了葡萄。
這隻狐狸雖然最後也解決了問題,但它是在損害他人利益的基礎上來解決的,這種應對方式不可取。
第十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這是一隻漂亮的狐狸小姐。她想:我一個弱女子無論如何也夠不到葡萄了,我何不利用別人的力量呢?因此,它找了一個男朋友,這隻狐狸先生借助梯子給了狐狸小姐最好的禮物。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原則”,即利用自己另一方麵的優勢或是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這種方式在一些情境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第十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對葡萄架的高度非常不滿,這導致了它不能嚐到甜美的葡萄,於是它就怪罪起葡萄藤來。說因為葡萄藤太好高騖遠,爬那麼高,說葡萄的內心其實並沒有表麵看上去那麼漂亮。發泄完後,它平靜地離開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抵消作用”,即以從事某種象征性的活動來抵消、抵製一個人的真實感情。
第十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發現自己無法吃到自己向往已久的葡萄,看到地上落下來已經腐爛的葡萄和其他狐狸吃剩下的葡萄皮,它輕蔑地看著這些,作嘔吐狀,嘴上說:“真讓人惡心,誰能吃這些東西啊!”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反向作用”,即行為與動機完全相反的一種心理防禦機製。
第十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既沒有破口大罵,也沒有堅持不懈地往上跳,而是發出了感歎,美好的事物有時候總是離我們那麼遠,有這樣一段距離,讓自己留有一點幻想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於是它詩興大發,一本詩集從此誕生了。
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置換作用”,即用一種精神宣泄去代替另一種精神宣泄。
第十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想吃葡萄的願望不能實現後,不久便產生了胃痛、消化不良的情況。這隻狐狸一直不明白一向很注意飲食的它,怎麼會在消化係統出現問題?
這隻狐狸發生的情況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轉化”,即個體將心理上的痛苦轉換成軀體上的疾病。
第十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它嘴一撇,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已經有狐狸吃過了,誰說隻有猴子才能吃到果子,狐狸也一樣行!”
這隻狐狸所表現的言行是一種情緒取向的應對方式,在心理學中我們可以稱之為“傍同作用”,即當自我價值低於他人價值時,尋找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來實現自我價值。
第十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心想:我自己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來了也吃不到葡萄,為什麼我們不學習猴子撈月的合作精神呢?前有猴子撈月,現有狐狸摘葡萄,說不定也會傳為千古佳話呢!於是它動員所有想吃葡萄的狐狸合作,搭成狐狸梯,這樣大家都吃到了甜甜的葡萄。
這隻狐狸采取的是問題取向的應對方式,它懂得合作的道理,最終的結果是既利於自己,又利於大家。
根據上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結構的7個維度,結合這18隻狐狸的故事,我們看見了18隻狐狸的不同的認知風格、歸因風格、應對風格、動力係統、自我、個性素質以及人際素質等。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在認知風格上
不同的認知風格,可以幫助狐狸采取不同的措施去解決問題,如第一、第二,尤其是第九、第十、第十一隻狐狸;也可以使某些狐狸解決不了問題,如第四、第八隻。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些方法是我們認同的,如第一、第十隻;而有些是我們可能有保留意見的,如第二、第九隻;也有我們公認的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措施的,如第四、第八隻。但是,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上看,第二和第九隻狐狸最終也是解決了問題的,並且他們最終能解決問題取決於他們的認知風格,而不會像第七、第八隻狐狸那樣抑鬱而終。
認知風格有5個維度,分別為認知方法維度(靈活—單一)、認知加工維度(整體—局部)、認知決策維度(自我—場景)、認知行為維度(獨立—合作)、認知傾向維度(冒險—穩重)。
1.認知方法維度(靈活—單一)
認知方法維度(靈活—單一)也稱聚合—發散思維(convergent-divergent)。這種風格模型由Guilford(1967)提出,作為他的智力模型的一部分,這種認知風格最初是用來區分兩類人的:一類是在處理具有常規答案的問題時表現出較強的能力,答案可以從給定的條件中推導出來;另一類人在處理具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問題時表現出高度的熟練性。聚合思維者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在開放式測驗中(open-ended)好,而發散思維者恰好相反。換一個說法,前一類思維者不擅長辨別沒有進行明確區分的信息。證據顯示這種認知風格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其他的認知風格相對照,聚合發散型的思維與心理活動的其他側麵相重合,Hudson提到“發散型思維者的興趣超出課程內容,他們喜歡閱讀了解流行的事物和藝術,而聚合的思維者則對汽車、廣播、模型製造、爬山野營和自然有興趣”。Hudson進一步發展了聚合—發散思維理論,並探討了對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含義。這個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的國外教師培訓方麵有明顯的影響。
從這個維度看出,認知方法雖靈活但不穩定,雖單一卻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法。事實上,認知風格的好壞的最直接的評判來自於問題的解決程度。而問題是否解決,我們可以利用積極心理學去看待,盡可能去發現這個問題所帶來的好處,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成長。很多時候對於青少年解決問題時認知方法是靈活還是單一,更多地來自於家長對孩子的評價,即假如家長的認知方法單一,對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更傾向於單一,反之亦然。在18隻狐狸當中,第二和第九隻狐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放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估計很多家長不僅不會認同,並且會對孩子進行更多負麵的評價。但這兩隻狐狸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是最靈活的。
2.認知行為維度(獨立—合作)和認知決策維度(自我—場景)——場依存—場獨立性Witkin(1948)等人最初從事知覺方麵的研究,他們發現個體在給垂直於特定空間的物體定位時存在著差異,進一步的實驗導致場獨立—場依存認知風格的發現。Witkin等人指出:“當呈現一個具有支配作用的場的時候,比較場獨立的個體傾向於克服場的組織,或重新構建它,而場依存的個體傾向於依附於給定的場的組織。”Goodenough也指出:“一個在知覺情境中表現出分析型的個體,在其他知覺和問題解決情境中也傾向於是分析型的,具有整體型風格的個體在其他情境中也傾向於使用外在的參照物。這樣的個體在社會人際環境中喜歡依賴他人進行自我定義。他們特別留意社會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