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理情行為療法(3)(1 / 3)

在識別並駁倒非理性信念的基礎上,谘詢者進一步誘導、幫助來訪者找出對於刺激情境和事件的適宜而理性的反應,找出理性的信念和實事求是的、指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以此來替代非理性信念和自損思維。為了鞏固理性反應,谘詢者要向來訪者反複教導和證明:為什麼理性信念是合情合理的,它與非理性信念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非理性信念導致情緒失調,而理性信念導致較積極健康情緒的結果。

(五)使治療收獲遷移應用

REBT積極鼓勵來訪者把在治療中所學到的客觀、現實的態度,科學合理的思維方式,內化成個人的生活態度,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堅持不懈地按其教導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理情行為療法的操作技術

在理情行為療法的治療過程中,區別於其他心理療法的最具特色的幾種治療技術是: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理性—情緒想象技術、認知的家庭作業,以及為促使來訪者很好地完成“作業”而提出的相應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一些技術方法(如決斷訓練、社交技能訓練)或作為輔助的方法,或隻在治療的最後階段使用。艾利斯曾指出,理情行為療法可以傾向於采用多種多樣的技術方法,隻要是將這些方法運用於理情行為療法的框架之中,這都是允許的。但在治療過程中,應強調改變來訪者的認知。如果谘詢者的工作重點放在改變來訪者的情感和行為上,而很少強調認知改變,那就應懷疑這樣的治療是不是理情行為療法了。

(一)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ves)為艾利斯所創立。他認為,與不合理信念辯論,使谘詢者得以用所學的方式,向來訪者所持有的關於他們自己的、他人的及周圍環境的不合理信念進行挑戰和質疑,從而動搖他們的這些信念。采用這一辯論方法的谘詢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不斷地向來訪者發問,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質疑。提問的方式,可分為質疑式和誇張式兩種。

1.質疑式

谘詢者直截了當地向來訪者的不合理信念發問,如“你有什麼證據能證明你自己的這一觀點?”“是否別人都可以有失敗的記錄,而你卻不能有?”“是否別人都應該照你想的那樣去做?”“你有什麼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樣發生?”“請證實你自己的觀點。”等。患者一般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麵對谘詢者的質疑,他們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的信念辯護。因此,谘詢者借助這種不斷重複和辯論過程,使對方感到自己的辯解理屈詞窮,從而讓他們認識到:

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東西。

第二,那些不合理信念是站不住腳的。

第三,什麼是合理的信念,什麼是不合理的信念。

第四,最終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2.誇張式

谘詢者針對來訪者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出一些誇張的問題。這種提問方式猶如漫畫手法,把對方信念的不合邏輯、不現實之處以誇張的方式放大給他們自己看。例如,一個有社交恐怖情緒的說: “別人都看著我。”谘詢者問:“是否別人不幹自己的事情,都圍著你看?”來訪者回答:“沒有。”谘詢者說:“要不要在身上貼張紙寫上‘不要看我’的字樣?”來訪者回答:“那人家都要來看我了!”谘詢者問:“那你先前說別人都看著你是否是真的?”來訪者回答:“…… 是我頭腦中想象的……”在這段對話中,谘詢者抓住對方的不合理之處發問,前兩個問題均可納入誇張式問題一類。這種提問方式由於使對方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從而容易讓他放棄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3.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維挑戰

向非理性信念和思維挑戰還應包括用理性和現實的信念、思維、體驗和行動,來取代、替換非理性的東西,這是“立”的環節。REBT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技術來實現這個目的,其中較重要又富有REBT特色的有以下一些方法和技術:

(1)語義精確法。REBT認為,思維規定著語言,反過來,語言也塑造著思維。因此,谘詢者幫助當事人首先以合理、現實的方式來界定自己麵臨的情景,防止按前述非理性思維的特征形式來認識、評價情景事件。例如,“他不再愛我了”這一件事(A),隻能得出以下界定:“他找了一位在他看來比我更可愛的朋友,不一定意味著我不如那一位可愛”;“他不愛我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永遠不會愛我”;“我感到遺憾、傷心,但並非整個世界都一下子變得糟糕而可怕極了,並非絕對不能忍受”;如此等等。然後,要求當事人學會並經常練習用以下形式來思考和“自語”:

①不用“必須……”或“應該……”這樣的說法,而用“要是……就好了”這樣的說法。

②不用“我絕對不能……”或“……是不可能的”這樣的說法,而用“我能……但我覺得那樣做有一定困難”或“我現在還沒做到……但這不意味著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