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視是指受理麵談擔當者要特別注意非語言交流,諸如表情、動作和說話口氣。因為很可能其背後隱藏著各種焦慮不安、緊張和情緒、感情因素。
3.形象的感受
通過來訪者的非言語的交流,受理麵談擔當者心中所映現的對來訪者的印象、輪廓、特征等的感受和認識。
4.思考的問題
這裏所思考的問題是指受理麵談擔當者依據一定的人格發展理論、人格構造理論等心理學內容和知識,需要考慮的以下一些問題:如何看待來訪者的不適應症狀或不適應傾向所象征化了的人格歪曲表現;在不適應症狀或不適應傾向的發生及形成過程中,來訪者的發展的、心理的、家庭的、人際關係的、性格的等因素產生著怎樣的影響;來訪者心理中所潛在的核心衝突或矛盾及對此所產生的自我防衛機製的樣式;由於自我防衛機製的累積、增強所形成的來訪者現在的人格類型如何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來,其表現形態如何,等等。
5.對以上工作的總結
通過對以上工作的總結,就可以大體了解到來訪者心理不適應的現狀及其心理谘詢的動機,這就有助於谘訪關係的建立及心理谘詢或心理治療的展開。
(四)受理麵談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的心理谘詢是需要先打電話預約的。谘詢者在電話中大體上了解到來訪者的基本情況和所要谘詢的內容之後,就可以與來訪者約定在哪一天的什麼時間,在哪裏與誰見麵,這是建立谘訪關係開始所必須做的工作。同時,還應注意以下方麵的問題。
1.受理麵談的次數
受理麵談在一次到數次的範圍內進行,一般情況是一兩次後就進入正式的心理谘詢過程。不過,對於那些應對比較困難的來訪者,由於需要慎重對待,就需要多次地受理麵談。當受理麵談和心理谘詢為同一擔當者時,有時很難明顯地區別哪次為受理麵談,哪次是心理谘詢談話。一般情況下,當來訪者的谘詢契約一旦確立,就可以說正式進入心理谘詢的谘詢談話。
2.來訪者本人與同伴者關係的處置
在電話預約中,谘詢者應該特別了解來訪者是自己前來還是與他人(陪伴者是誰)一同前來心理谘詢室。如果事先已經知道是由老師或親屬陪伴而來,就可以做好由兩個受理麵談擔當者出麵接待的準備工作。不過,一般情況下的受理麵談往往由一個人進行。那麼,受理麵談擔當者是先見來訪者本人還是先見陪伴者呢?一般是應該先見來訪者本人。
正確處理好來訪者本人和陪伴者之間的關係,確認誰是“主人公”,是心理谘詢“場麵構成”的重要內容,也是導入心理谘詢過程並促使其順利開展的不可忽視的環節,作為受理麵談擔當者應該特別予以重視。
3.保密的問題
心理谘詢的保密原則並不局限於心理谘詢的過程之中,在受理麵談時也必須堅持保密的原則。
有時會有將來訪者介紹或委托給其他心理谘詢機構、治療機構的情況,這時就需要寫一封介紹信(委托書),而信的內容應該讓來訪者知道。因為信的內容也屬於來訪者的隱私,作為谘詢者之間不能有任何不可告知來訪者的約定及對來訪者的判定和見解。
4.受理麵談時其他應注意的問題
其他應注意的問題包括明確受理麵談的費用和時間等。同時受理麵談的形式很重要,斜麵而坐的90度坐法較好。
(五)母親來受理麵談時應注意的問題
應注意避免下述問題的發生:
第一,對母親的養育態度的批評,導致母親潛在的自我責備感倍增。
第二,把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簡單地歸咎為母親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問題等。
第三,被母親的性格防衛所困擾,看不到母親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
第四,因為不是來訪者本人而感到無所謂或敷衍了事。
第五,執拗地要求將本人領來,增加了母親的無力感。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的話,就可能傷害母親的自尊心,從而對今後繼續心理谘詢產生負麵影響。尤其是將孩子的心理不適應或問題行為的原因簡單地歸咎為母親自身的原因,就容易錯誤地認為母親來受理麵談的目的就是對母親自身的心理病理的治療。受理麵談擔當者應該明白,前來谘詢的母親是為自己孩子而來的,即使谘詢的結果成為對母親的心理谘詢,谘詢的第一目的也不可忘記。母親本身可以說是輔助谘詢者。
當然,也有例外。當母親在和谘詢者谘詢過程中,逐漸開始自覺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希望給自己做心理谘詢時,就需要重新設定谘詢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