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墨菲走勢(4)(3 / 3)

正確的思考深受其他好幾項成功原則的影響:明確目標、自律、迅速做決定以及積極心態,它對於下一項原則——注意力控製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一項成功原則,將會使你更專心為實現明確目標而努力。

從失敗中找到達成願望的缺口

通常意義上,成功和失敗往往是評價和比較一個人成就的標準。有人嚴厲地指出:“不成功就是最大的失敗。”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在人的一生中,遭遇的挫折和失敗往往要比成功的經曆多得多,世界上一生從未成功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大發明家愛迪生曾賦予“失敗”另一種定義,在他尚未發明電燈之前,不知麵對了多少次失敗,卻始終不放棄,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對他而言都是更接近成功的標誌。如果我們每個人對失敗的體驗與愛迪生相同,那將是一種莫大的刺激與鼓勵。

1958年,卡納利在自家雜貨店對麵經營了一家比薩餅店,以籌措他的大學費用。

20年之後,卡納利賣掉比薩餅連鎖店,總值3億美元。他的連鎖店就是聞名全世界的“必勝客”。

對於其他想創業,或想成功的人來講,卡納利給他們的忠告很奇怪:“你必須學習並接受失敗。”他的解釋是這樣的:“我做過的行業有很多種,而這中間大約有幾種做得還算不錯。可你總是要出擊,而且在你失敗之後更要果斷地出擊。你根本不能確定你什麼時候會成功,所以你必須先要學會去麵對失敗。”

因為,失敗往往是下一次成功的開始。

卡納利說“必勝客”的成功緣自他從錯誤中學得到的經驗。在俄克拉荷馬的分店經營失敗之後,他懂得了店麵裝潢的重要性。在紐約的銷售失敗之後,他做出了另一種硬度的比薩餅。當地方風味的比薩餅在市場出現以後,他又向大家介紹芝加哥風味的比薩餅。

卡納利失敗過無數次,可是他能把失敗的經驗變成成功的基礎。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世界裏,人們以成功者及失敗者衡量成就,並且強調每一個勝利都會產生對應的失敗。要是一個人贏了,相應的必定有人輸了。但事實上,你自己與自己的競爭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給自己訂下標準是要自己做到最好,而且是為了自己而做,你就永遠也不會失敗,隻會不斷地進步,直到取得最後的成功。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如果你覺得結果不理想,設想一下當時的情況後試著問自己:“有沒有在當時的情形下可能使之更完善的方法呢?”要是答案是否定的,或你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就不要再浪費時間了,人要從失敗中找到達成願望的缺口,就可以再次投身於行動,你若是不斷地盡自己之能去做,短暫的失敗就會自動消失。

有這樣一件讓人感到震驚的事,有人以20~30歲的上班族為對象進行了一項調查。根據此項調查,現代年輕人大部分似乎認為——隻要不是貧窮,即使不成為富翁也沒有關係;隻要不受到裁員,不能出人頭地也無所謂。

如果觀察這些要求“普通”的人們的心理,能夠看出某個共同點,那就是“害怕失敗”和“得過且過”的心理。這樣的心情如果持續高漲,就會認為“如果失敗的話,會背負辛苦,所以絕對要避免。”而更進一步地,就會變成“因為失敗很恐怖,所以絕對不可以貿然嚐試。”

豈不知,大多數的成功都是由失敗的經驗轉換而來的。任職於旅行社的比特,負責製作團體旅行的簡介,他曾經因為犯了錯誤,使得全額獎金被取消。如果是簡介或商品目錄上的附錄弄錯了就算了,可他犯的是校對上的嚴重錯誤,正確的應該是“歐洲旅行16900元”,而將之標成了“歐洲旅行1690元。”錯誤的文字就這樣被大搖大擺地印在簡介上,而且下發到各分店去了。後來,公司接到許多客人打電話來質疑:“怎麼說的和印的不一樣呢?”

強烈感受到校正的重要性的比特,在那之後進入了編輯學校,拚命學習校正程序。

在十幾年後的今天,比特已經成為旅行業雜誌的總編輯,因為這樣的機會,他後來從旅行業轉行到出版業。

假如那時沒有因為校正一事而一敗塗地的話,比特在今天也不會確立自己的畢生圖書出版事業。

上麵的例子告訴我們,正是因為人生的失敗,我們才能從失敗中找到達成美好願望的缺口。誠然,正是因為墨菲法則的存在,我們才從中找到如何避免失敗的多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