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策略(2)(1 / 3)

“那就好,最近單位的工作忙,事情過多,所以偶爾需要大家額外付出些努力,不過我都看在眼裏了,不會虧待每個人的,你對加班的事兒有沒有自己的看法啊?”領導接著說。

“我還成,沒有想很多!”胡敏心想,有看法又怎麼樣,還不是你有道理,想到這兒也不願多說什麼。

“是啊,我看大家也都很理解,你是咱們單位的精英,也是元老了,什麼事情單位都指望你牽頭兒,後麵任務更重了,有些事情我就交給你了……”

最後,領導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加班的事情“滿懷希望和熱切期待地”交給了胡敏,胡敏一肚子的想法卻沒法兒拒絕。出了辦公室,胡敏是既恨領導又恨自己。

拒絕,反映了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成熟程度,心理學認為不能拒絕別人的心理,是一種自我界限模糊的表現。

難於表達拒絕可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有人礙於情麵,不忍掃別人的興致;有人迫於利害關係,擔心拒絕會破壞關係;有人顧慮拒絕會讓對方感覺尷尬;有人出於不敢違抗他人的命令……所有的這些理由,都是當事人內心裏給“不肯說不”的合理化解釋,實際上是在放棄自己的某些心理權益。心理學對忍讓的解釋是,放棄堅持自己,認同別人的意見侵入自我。一個善於體諒別人的人,很可能是沒有主見、習慣了認同別人想法的人。這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自我界限不清,造成別人的意願很容易使自己分不清,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需要是什麼。

行為治療學派的心理學家經常使用行為訓練的方式,幫助人們學會表達拒絕。通常由兩個人來模擬對話,一個人提要求和建議,另一個人說“不”,表達拒絕。不妨我們在生活中也用這個方法來練習。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學認為說“不”的意義不僅限於拒絕別人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一個自我界限模糊的人,一個不清楚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的人很難做到表達自己、堅持自己。同樣的道理,說“不”也可以幫助我們明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建立界限。

5.有些人不是缺心眼兒就是缺德,沒法交往

自我中心

在人際交往中,總會遇到一些善於批評和指責的人。批評和指責是一種控製別人的手段,如果你是內心力量不強的人,很可能被別人無理的批評和指責影響,認同或者順從他人的建議。有些人還善於用批評和指責他人來保護自己,是一種自我心理防禦措施,這些人內心脆弱,不易建立信任感,內心接納不足,就會對別人挑剔。比如,有些人總是覺得別人小心眼兒,其實是自己小心眼兒,所以看誰都是小心眼兒。

曾經有一段時間,年輕人中流行“傻帽兒”這個口頭語。本來是一句戲謔之言,但我的一位同學經常憤恨地用它來罵人,看到一些令他不滿意的人和事就大罵“傻帽兒”。一天,心理課上老師講到投射心理,舉例子說,罵人傻的人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傻,但是心理又不肯接受這個想法,所以就會惡狠狠地罵別人傻,以表示是別人傻而不是自己傻。從此以後,我的這位同學再也不敢輕易罵別人“傻帽兒”了。

常靖是一位自由職業者,向來獨來獨往,沒有什麼朋友。他經常寫一些文章,都是些筆鋒犀利的雜文。他來谘詢是因為經常心情不爽,感到很多事情不順。

他講了一次不開心的經曆:早上去商店買東西,老板迷迷糊糊把錢算錯了,還強詞奪理,結果兩人吵起來,幹脆東西也不買了,結果老板還追出店來,罵罵咧咧個不停。自己簡直被怨恨和氣憤憋爆炸了!中午到樓下的小店吃飯,因為心情不好,想把飯帶到樓上去吃,結果老板斷然拒絕,話說得很難聽,說他們的盤子和杯碗等被這樣帶走無數了。當時常靖心想:又不是我拿你的盤子,你為什麼態度這麼惡劣,何況我經常來你這兒吃飯,難道是為了要你的盤子嗎?於是反駁兩句,又發生了爭吵,臨出門老板娘竟然還要動手打人,幸虧被人拉住沒有打在他身上。常靖憤憤地說:“有些人不是缺心眼兒就是缺德,沒法兒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