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讀書使你的人格更加完善(2 / 2)

也有人說:“我也想讀書,可實在是沒有時間。”真沒有時間嗎?魯迅說:“我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時間,用在讀書寫作上了。”雷鋒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你擠就會有的。”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說他讀書是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

抽點時間讀書,惟有知識可以讓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以上我們了解了讀書的作用,那麼究竟如何讀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1)讀書要有選擇

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說:“我們必須學會這樣的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的讀物。”俄國另一位作家居格涅夫說:“不要讀信手拈來的書,而要嚴格加以挑選。要培養自己的趣味和思維。”讀書要有選擇,不僅是因為書籍很多,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更重要的是書籍中良莠不齊。不加選擇地讀書,很可能讀了一堆“垃圾書”。不但白白浪費精力,還使自己思維混亂、趣味變得低下。在圖書的選擇上,可以聽聽父母、師長和名家的推薦意見。在美國,就有為中學生規定的20多部必讀書,其中文學、哲學、自然科學都有,還包括《共產黨宣言》。中國教育部門也為中學生規定了一批必讀書,包括中國和外國的古典名著。其實這些書,對於那些沒讀過的成年人。也是值得一讀的。

(2)讀書的麵不要過於狹窄

讀書的目的有多種,有的人讀書是為了消遣,有的人是為了學習實用知識,也有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人生。從讀書的最佳目的講,我們應該在消遣和實用之外,更注重人生的充實。這就不是隻讀些武俠小說或會計知識就可以了,優秀的文學和社會科學讀物、科普讀物和哲學讀物也應該讀一讀。這樣讀書,能使我們開闊視野和心胸,有助於人格的完善。讀書也不要隻讀自己偏愛的作者一家的書。魯迅說過:“隻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麵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3)讀書要消化

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而不是圖“眼飽”。這就如同吃了許多食物,胃部卻沒有消化吸收,隻會對身體有害。徐特立說:“我讀書的方法總是以‘定量’、‘有恒’為主,不切實際的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記憶。要理解,必須記憶基本的東西,必須‘經常’、‘量力’才成。”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書籍不僅對那些不會讀書的人是啞口無言的.就是對那些機械地讀完了書而不會從死字母中吸取思想的人,也是啞口無言的。”

(4)精讀和泛讀

為了解決書多和時間精力有限的矛盾,聰明的讀書人都采取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辦法。就是對於必須讀的書仔細閱讀,而對於隻需大致了解的書則稍粗略一些。陶淵明好讀書,他的方法是對已知的內容或不重要的內容“不求甚解”,而對於重要的內容或有新意的內容則“每有全意,欣然忘食”。魯迅一生讀書很多,除了許多書他是精讀外,對其餘的書則采取“隨便翻翻”的辦法。但無論是“不求甚解”還是“隨便翻翻”,泛讀也絕不是不動腦子的機械讀書,而是應注意其中的閃光點,一有發現,這閃光點的部分就會成為精讀的內容。這種讀書方法需要一個鍛煉的過程.作為讀書經驗尚少的人,還是應以精讀為主,寧可初期讀得慢一些,也不可“一目十行”地囫圇吞棗。

讀書還有許多好的經驗,如作讀書筆記、摘錄、背誦好的文章等,如古人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裏就不一一細說了。

書是書,輸是輸;有書不會輸,輸的不會是書;輸了要認輸,不要認書:看書不會輸,不看書就會輸;怕輸的人看見人家看書他也看書,看書的人喜歡別人看書,他一點也不怕輸;怕輸就不能無書;無書不怕輸也會輸;無書又怕輸肯定輸了又輸。

讀書吧!“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而“知識像燭光能照亮一個人,也能照亮無數後人。(培根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