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成功型性格所具有的要素與特征(1)(3 / 3)

我們通常把勇氣看成與戰場上、災難中或危險期間出現的英勇事跡密不可分的東西。但是,日常生活同樣也需要勇氣。

"按兵不動"(即不采取行動)能使麵臨問題者緊張不安,覺得處境艱難或身陷囹圄。這種做法會帶來一大堆生理症狀。

我告訴這種人說:

要徹底地了解當前的局麵和任何細小的問題,分析你所處的立場,把你認為可行的行動在腦海裏過一遍,再逐個想象每一種行動能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然後這個時候你應該能通過對比知道了那個最合適的行動方案。但是如果我們非要等到事情已經快真相大白,結果已經萬無一失,才采取了任何人都會想到的行動,那麼事實上,這件事已經在你行動之前宣告失敗了。要知道在采取任何行動的時候,都可能有你沒有想到的突發事件發生,你也可能犯錯誤,你現在做出的任何決定都可能是失敗的決定,但是不能否定它也有成功的幾率。但是我們真的要因為有失敗的幾率就放棄行動嗎?話說回來,我們每天出門都有可能遭遇地震海嘯,那我們就不出門了?這隻是個玩笑,我的意思是,你應該每天都有勇氣去承擔犯錯的風險,在任何行動進行之前都想到結果和由結果而產生的影響--但是不要懼怕它們。要知道隻要肯采取行動,你已經向成功走出了一步。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曾經說,領導才能需要果斷決策。

多數領導人都認為,成功源於果斷決策和路線糾正、不拖拉以及有可能嚐試作出美中不足的選擇。幾乎沒有任何成功是通過直線獲得的,即從A點直接到B點,從形成想法直接到碩果累累。絕大多數成功的取得,都經過了蜿蜒曲折的過程。

想要實現理想,就應該允許自己犯錯,並勇敢地承擔它們。要知道人無完人,千萬不要貶低自己。我們的潛能可能一生都發掘不完,也就是說,你永遠不知道你有多能幹、多聰明、多勇敢。事實上,如論男女老幼都可能成為英雄,那些成為英雄的看似並不強大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懷疑自己的能力。隻要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隻會的寶藏,這個寶藏裏充滿了幫你解決各種難題的力量。任何艱難險阻都能應付得了。但是如果你身上分明有這個寶藏,卻不利用它采取行動,不給它嶄露頭腳的機會,你就永遠不會使用它。

還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在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時,也下意識的告訴自己,使用自己的"寶藏"吧,要知道我們的寶藏不僅有應對大問題的力量,也有解決小問題的能力。就當這是熟練利用我們寶藏的小小訓練嗎,每一次勇氣的訓練都會使你的成功之路走得更加穩健。

寬闊的心胸

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似乎都忘記了心靈的補養,那麼如何在一個缺乏尊重的世界裏擁有自尊呢?正如我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觀察到的日益加劇的壓力,與如今瘋狂的生活節奏相比不過是"小兒科"一樣,我在20世紀60、70年代看到的禮貌與尊重的日益缺失,也不過是當今世界不文明的恰當"預演"。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真真切切地傷害了人的自尊:我公司的會計對待職員就像對待一堆沒有感情的表格;吃飯的顧客對待辛苦一天的服務員絲毫不理解;公交車司機對承業粗魯無禮等等,隨著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文明和禮儀在各個方麵都逐漸喪失。人們更多的是考慮自己,而不是他人。

缺乏尊重的世界是在慢慢變好好事慢慢變壞?取決於每一個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主要反映在這兩點上,即:人們的自我意象和對他人的尊重。成功者更善於關注他人和尊重他人。他們對別人的問題和需求表示尊重。他們尊重人性的高貴,與人打交道時將其當和自己一樣的人看待,而不是當作他們人生遊戲中的"墊腳石"。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孩子,都是應該得到尊嚴和尊重的獨一無二的個體。

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和對他人的感覺有時候是一致的,這在心理學上是個事實。當一個人與人交往、自己又比較厚道時,他總是覺得也應該善待自己。覺得別人不怎麼樣的人,內心深處對自己也沒有多少尊重和關心。克服愧疚感有一種最有名的方法,就是不要在腦海裏譴責別人--不再評判他們、不再為他們的過失而責備和憎恨他們。覺得別人值得你尊敬時,你就會樹立更良好、更恰當的自我意象。

寬以待人之所以是成功者的外在體現,還有一個原因:寬以待人意味著此人尊重現實。人都是重要的、唯一的,你不能為了達到個人目的,而長期把別人當動物或機器看待,或者當成"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