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2 / 2)

1911年41歲

阿德勒在要求所有討論會的成員都必須無條件服從其理論觀點時,與弗洛伊德展開了辯論。阿德勒認為不能將性作為人類所有活動的目標,而是要將其作為個人奮鬥向上的途徑與因素,於是,阿德勒與另外7個職員在這一年離開了討論會,他在這個團體中工作了9年。

1912年42歲

阿德勒於這一年組織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Society for Free Psychoanalytic Research),並將其研究成果命名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

1920年50歲

阿德勒聲名鵲起,環遊世界,到各地演講,並出版了一係列重要著作。

1926年56歲

第一次到達美國,受到當地民眾的熱烈歡迎。

1927年57歲

受聘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同時,在一所“社會研究新學校”擔任教授。

1932年62歲

被長島醫學院(Long lsland College of Medicine)任命為醫學心理學客座教授。出版了《自卑與超越》一書,該書原名為:《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64歲

和夫人定居美國紐約。

1935年65歲

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出版的著作除了本書之外,還有《理解人類本性》《兒童的人格教育》《優越感與社會興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自卑與生活》等。

1937年67歲

受聘赴歐洲講學。由於過度勞累,導致心髒病突發,客死於蘇格蘭阿伯丁市(Aberdeen),享年67歲。

1 撒旦(Satan),主要指《聖經》中的墮天使(或稱墮天使撒旦),他是反叛上帝耶和華的墮天使(Fallen Angels),曾經是上帝座前的六翼天使,負責在人間放置誘惑,後來他墮落成為魔鬼,被看成與光明力量相對的邪惡、黑暗之源。——譯者注

2 《舊約全書》本是猶太教聖經,是希伯來民族文學遺產的總彙,其原文為希伯來文。它的內容主線是講上帝與其子民希伯來人之間的相互關係。後來從猶太教直接誕生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其中兩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隨著這兩大宗教的傳播,舊約全書被翻譯成世界各國文字,對世界政治、經濟、曆史和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