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發性。
自發性是說,情緒像是一種衝動,不經過思考,瞬間發生。就好像我們身體裏已經準備好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時候,相應的情緒就從我們體內釋放出來。
(2)不可控性。
有些人在極度悲傷時雖然極力克製自己的眼淚,但是淚水卻可能“不爭氣”地脫眶而出。
不可控性是說,在很多時候,對於大部分人來講,情緒是不被理智所控製的。比如說,在極度悲傷時,你雖然極力克製自己的眼淚,但是淚水卻可能“不爭氣”地脫眶而出。
在這一點上,人和人有極大的差別,有些人能夠在非常激動的時候也保持冷靜的外表,有些人則把情緒全部放到了臉上。雖然他們的內心活動同樣激烈,但明顯是第一種人更善於隱藏自己,本書就是想教會大家如何成為第一種人。
(3)無意識性。
所謂無意識性,是說有些情緒不受意誌的支配。比如說,在某個很嚴肅的場合,你突然想到了一個非常好笑的笑話,這時你的喜悅之情會油然而生。雖然你意識到這個場合不適合放聲大笑,但是你最多也隻能忍住笑聲,卻沒有辦法讓自己的情緒在瞬間歸於平淡。
由於情緒有以上3個特點,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情緒是很難被掩藏的。
情緒之所以難以克製,是因為它是人類在數億年的進化中,產生的一種“本能”。每一種情緒,都是人類追求生存空間時的一種“武器”。例如說:
(1)感動是對那些可能使自己更為強壯的力量的強化;
(2)悲傷是想喚起他人的憐憫與同情,從而獲得安慰與幫助;
(3)痛苦是為了剔除那些不利於自己的因素,從而達到強化自己的目的;
(4)憤怒是對憤怒的對象發動攻擊,保護自己利益的前兆;
(5)恐懼則代表自衛,自我保護;
(6)厭惡代表拒絕,避開那些不利自己的因素;
(7)驚訝是通過靜止來減少被傷害的可能;
(8)愉悅是接納那些令自我感到愉悅的因素。
這些情緒代表著人不同的狀態。在人類最初的階段,一切行為幾乎都要受到情緒的影響。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推進,人的社會屬性越來越突出,這時,我們就不能再像原始人一樣,一切行為都被情緒所支配了。比如說,有些時候,我們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憤怒;而在某些場合,即便我們有厭惡心理,也不能輕易表達出來等等。
在現代社會中,那些被情緒左右行為的人,會被人們看作是“情緒化”的人,會被視作是不成熟,或是心理有問題。但是話又說回來,即便我們能不被情緒左右我們的行為,可是卻無法完全消除帶給我們的一些影響,比如說細微的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這些“小動作”就是所謂的情緒的表達,是人類在進化中所遺留下的一些固有的反應,很難徹底被掩飾。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完全無法克製自己情緒的表達。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有很多人似乎完全擺脫了情緒的定律,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的情緒。
66歲的美國男子威廉·希萊爾,因為被控有欺詐罪,被處以監禁。
一個人因詐騙罪被捕,本來是常見的新聞,不足為奇。但是由於這個人詐騙的對象太過不同尋常——他騙的是FBI,所以這個新聞引起了軒然大波。
希萊爾先是精心編造了一個曲折的故事:多年前,他的女兒在泰國曼穀旅遊時,被黑幫團夥綁架,從此淪為性奴。作為特種兵的精英隊員,希萊爾知道女兒被劫持的消息後,立馬前去營救,但是最終失敗。最後,希萊爾還說:我的遭遇後來被拍成電影《颶風營救》,而我,正是這部電影主人公的原型。
這樣一個英雄人物,自然受到了各方的追捧,很多機構都請他去作報告。這些機構中,就包括FBI。
FBI特工一輩子都在與謊言打交道,但是這一次,他們卻沒有識破希萊爾的假話。在希萊爾講到女兒被恐怖分子虐待細節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悲痛,雖然這種悲痛是偽裝的,他的一切情緒都是偽裝的,但是FBI卻未能識破。
事實上,希萊爾並不是什麼特種兵,他隻是一個普通人。而FBI,就被這樣一個善於偽裝情緒的人,給騙得團團轉。
希萊爾騙過FBI的這個案例,證明了一件事情——人的情緒雖然很難被控製,但是有些人,或者是通過某些方法,確實是可以隱藏自己真實情感的。
那些隱藏情緒的高手,他們並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會讓自己的情緒輕易地表現出來。這些人如果能夠把自己的這種能力運用到正確的事情上麵,往往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把這種手段用到騙人上,就如同布萊爾一樣,則是適得其反了。)
例如,在公交車上,一個人踩了你的腳,卻好像沒他啥事兒一樣。這種事情不管放到誰身上,肯定都會產生不滿的情緒。但是具體表現出來,卻不一樣:有些人是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大聲的叫嚷,斥責對方;而有些人則顯得和氣得多,暗示對方:你應該向我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