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樵是我國宋朝著名曆史學家。他的代表作《通誌》是一部曆代典章製度的通史,博大浩瀚,達200卷,500多萬字。《通誌》一書包羅萬象,不僅記載了古代社會的曆史,還涉及到動物學、植物學、文字學、音韻學等超越史學範疇的內容,把史學研究的範圍擴大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與廣度。
鄭樵是福建莆田人,父親鄭國器是當朝頗負名望的太學士。他從小耳濡目染,學習勤奮,對諸子百家尤感興趣。
鄭樵16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家道中落,生活每況愈下。為了替父守孝,更為了不中斷學業,鄭樵走進深山老林,在莆田西北山下的一座茅屋內隱居起來,一邊守孝,一邊用功讀書。
單調枯燥的讀書生活十分清苦,但鄭樵卻樂在其中。遇上嚴寒天氣,狂風肆虐,破舊的草堂四麵來風,瑟瑟發抖的鄭樵一邊用單薄的身軀抵禦門口吹來的寒風,一邊燃燈苦學。相鄰的村民深深地為他這種鍥而不舍的治學精神所打動,紛紛主動關心他、幫助他。有時送來一碗米飯給他充饑,有時拿來一把茅草幫他修補破漏的茅屋。
鄭樵在深山老林裏整整隱居苦讀了30年。無論炎夏寒冬,無論生活條件多麼困苦,都未曾動搖他窮盡學問的雄心。他博覽群書,認真地研究了曆史、天文、地理、生物、醫藥和語言文字等各方麵的學問。由於他長期不輟地學習,積累了無與倫比的豐富知識,為晚年“集天下之書為一書”,撰寫《通誌》這部浩瀚的曆史巨著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鄭樵讀書的時候很注意係統性,他常常花費很多工夫去整理自己的讀書筆記,然後根據自己的體會寫成新的作品。他說:“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懂得整理知識,把知識整理得有條有理,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
鄭樵力戒死讀書,讀死書。他總是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學習,平時他重視實際觀察,親身體驗。比如,他在學習天文學的時候,除了記熟書上所說的各種星座的名字以外,到了晚上,還按照書上所說的方位,去尋找這些星座,把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亮度、特征,都一一記錄下來,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又如他在學習動植物知識的時候,常常跑到田野裏和池塘邊,觀察各種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熟悉它們的形狀、特性,留心它們的生活和生長過程。他還常常向農民、漁翁、樵夫、獵人請教有關各種動植物的知識。
鄭樵不恥下問,學到了許多書上沒有的知識。鄭樵是自學成才的,他鑽研了一門又一門的學問,弄通了一個又一個學科。他一生著作竟達84種,1000餘卷。如此巨大的成就是來源於對知識的摯愛、堅定的信念及頑強的毅力啊。
點擊成長:
善於讀書的人必須懂得整理知識,把知識整理得有條有理,才能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這是鄭樵的名言,也是他一生做學問的準則,更是警示後人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