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暈輪效應:為什麼會“愛屋及烏”
人與人的交往總是從認知開始的。認知心理學主要是認知過程,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並控製著一個人的思考、言語以及行動。
名詞解釋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帶麵、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定律由來
暈輪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提出,形成原因與我們知覺特征之一——整體性有關。我們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係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
譬如,我們閉著眼睛,隻聞到蘋果的氣味,或隻摸到蘋果的形狀,我們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為我們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征,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我們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窺一斑而見全豹”,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了。
現實演繹
中國有句古話叫“愛屋及烏”,意思是如果愛一個人,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會喜愛。要知道,依我國自古流傳的迷信習俗,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那麼,為什麼還會有“愛屋及烏”的現象呢?
其實,這就是暈輪效應的典型表現。無論是在人際交往,還是在認識事物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係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麵的結論。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暈輪效應狀態下,一個人或事物的優點或缺點一旦變為光圈被擴大,其缺點或優點也就隱退到光的背後,被別人視而不見了。客觀上講,暈輪效應是一把雙刃劍,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辯證地對待這頂“光環”。
既然我們知道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那麼,實際生活中,我們就要注意在評價自己的時候,要實事求是,考慮全麵。當別人稱讚你的時候,要保持頭腦冷靜,知道自己的還不足之處;當別人貶低你的時候,也不要自暴自棄,要知道自己的可取之處,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現以偏概全而導致的錯誤。
普希金是俄國著名詩人,當他遇到被公認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時,為她的美麗而心動,以至於瘋狂地愛上了她。
在普希金眼裏,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結婚後,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詩讀給娜坦麗聽時,她總是不耐煩地捂著耳朵說:“不聽!不聽!”相反,她卻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玩,參加晚會、舞會。普希金為了她拋棄了詩歌創作,弄得債務高築,甚至還為了她與別人決鬥而犧牲了生命。
通過普希金的故事,我們要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千萬不能讓“一俊遮百醜”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和理智。對一個人或事物,不要急於下判斷,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麵的了解,避免“暈輪效應”的偏差。
正如著名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請辯證地對待我們心中的“光環”,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自我調試
從認知角度講,暈輪效應僅僅抓住並根據事物的個別特征,而對事物的本質或全部特征下結論是很片麵的。因而,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該注意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的暈輪效應所影響,陷入暈輪效應的誤區。
暈輪效應給人們認知帶來的消極影響的直接結果就是偏見。偏見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確的信息來源為基礎的。一個走進暈輪效應迷宮的人,勢必會產生偏見。
在生活過程中,為避免暈輪效應影響他人對自己或自己對他人的認識,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過早地對新的朋友、同事做出評價
要盡可能地與朋友、同事進行多方麵的交往,促進相互間的深入了解。
2.及時注意自己是否全麵地看待了他人
特別是對有突出優點或缺點的朋友、同事。
3.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
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要過分在意他人是怎樣評價自己的,要相信自己一定會獲得他人的認可和理解。
4.注意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每一件小事
特別要注意處理好可能會給自己的形象造成較大影響的事情。
5.要敢於展示自己
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同時,也盡可能讓他人了解自己的缺點。
02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禁果格外甜
名詞解釋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指越是禁止的東西或事情,人們越是好奇和關注,充滿窺探的欲望和嚐試的衝動,更加想得到或知道。這與人們情緒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