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20幾歲一定要知道的10個日常行為心理常識(3)(2 / 2)

但是臨危不懼、保持平常心又談何容易?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就注意心理的鍛煉與培養。要注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隨時提醒自己要用旁觀者的審視目光觀察事物,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驚恐和著急上。

“智”的來源——知識。急中生智就如同做飯,能夠冷靜思考就如同有了好手藝。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冷靜、再懂得變通,腦子裏沒有“智”也不可能憑空“生”出來。遊泳選手對著鱷魚能一下子遊的很快,但一個看汽車上那幾個儀表都會暈的人接替機長把飛機降落在機場就是天方夜譚。要想急中生智,就得經常豐富自己的大腦,積累 各種各樣的知識。這樣在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的時候,才不至於大腦一片空白。

急中生智畢竟不可靠,最好的情況其實是當緊急情況發生的時候,我們已經掌握了應對的方法。假如現在發生的情況自己曾經想到過,而且還為此準備了好幾個對策,那隻要冷靜麵對、照章辦事就可以了。

隻是不要被自己的“先見之明”衝昏頭,光顧高興而忘了眼前的危機就好。

為什麼他總是喜歡坐那個位置?

李華的工作非常繁忙,經常加班,所以她和同事們常常在公司附近的一個飯店吃飯。但非常奇怪的是,吃飯的時候她堅持坐在一個靠窗的座位上。有時候因為吃飯的人多,那個座位被占了,她寧可買回去吃也不願意坐別的位置。她的同事對此非常好奇,終於有一天忍不住問她為什麼非得做那個位置。她嚴肅的回答:“著火的時候可以打破窗戶逃生。”

聽起來也許有點怪異,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事情,比如每天勤奮的跑去教室“占座”的大學生,衣服、食品、電器等東西都非要買固定品牌的顧客,上下班總走同一條路的上班族……李華是因為安全意識過強才坐在窗邊,那他們這麼固執是為了什麼呢?

其實這都是定位效應在發揮作用。曾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讓人們在房間內隨便選座位入座,然後讓他們離開幾分鍾,等他們再回到房間後大部分人依然會選擇相同的座位。根據這個實驗,心理學家將這種人們認準某個位置或認定某個事物後就不會輕易變更的心理現象稱為定位效應。

定位效應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發生著作用。它往往是通過潛意識影響我們的生活、支配我們的行動,因而很多人都沒有察覺這種心理作用對我們的影響。

事實上,我們最常提到的一種定位就是“第一印象”。第一次見麵我們隻需通過很少的接觸就會對一個人做出一係列評價。這評價會持 久發揮作用,而且很難更改。另外,我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也很容易受到定位效應的影響,比如:希望能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對轉行抱有恐懼,或者聽到某個工作就覺得沒有前途而不願意就職之類。

既然定位效應對生活的影響這麼深遠,那麼我們要如何有效的利用它呢?

定位效應可以分為自我定位和他人定位兩種:

自我定位就是自我評價。自我定位會讓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不自覺的向定位的形象靠攏。所以積極的自我評價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消極的自我評價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曾經有一個美國政客回憶自己的成長曆程:他生活在美國黑人區,當時雖然已不是奴隸時代,但黑人地位仍然很低。周圍大多都是混混和失業者,他估計自己也會這麼過一輩子。有一天學校來了個新老師,居然對他說他能當州長,這讓他非常驚訝而且感到很鼓舞,從此他就以州長為目標,學習更加刻苦,衣著盡量保持幹淨整齊,最終成為了美國第一個黑人州長。

他人定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印象”。這種初步評價就如同畫圓時的圓心,在以後的接觸中得到的其他信息也隻能圍繞在這個圓心周圍發生作用,很難完全改變。這種定位效應當然有好的一麵,但也有盲目的一麵,比如第一印象優秀的人即使出了差錯也被認為是一時失手,而認定無能的人即使表現出一些特殊的能力也會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

一個實驗可能會讓我們更了解定位效應的局限。科學家將蒼蠅和蜜蜂裝進一個瓶子,瓶口用透光紙封住,但瓶底打開,然後用光照瓶口,蜜蜂擁有比蒼蠅高的多的智商,它們會立刻衝向光明的瓶口,然後撞在紙上,然後繼續衝,繼續撞回來,反而是那群“沒頭蒼蠅”,胡蒙亂撞之下從瓶底飛了出來。

蜜蜂的趨光性禁錮了它的道路,那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像“聰明”的蜜蜂一樣將自己定位在某個“光明”的死路上?假如有這樣的懷疑,不妨偶爾學學蒼蠅吧,嚐試下別的道路,或許會更好!